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4|回复: 2

[电脑硬件] 碳粉质量好坏的鉴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3 1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决定一种型号的碳粉的综合品质主要考虑以下六个因素:黑度、底灰、废粉率、分辨率、定着度、鬼影。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下面就影响这些因素的原因作相关阐述。

一、黑度
  黑度值的计算是黑度值测试器先发射一定数量强光束,射到待测图形,再反射回到黑度值测试器,计算其被吸收的光束,再通过个固定的计算程式得出的值。
  激光打印机主要设计目的是用于办公,所以其OEM平均黑度值一般在1.48左右。我们一般都这样认为,打印字样越黑的碳粉越好。但有时碳粉的其它因素也可能造成这个错觉,比如碳粉的定着度较差,仅仅只是吸附在纸的表面而未充分渗透到纸纤维里,这时纸张表面的碳粉颗粒大部分堆积在纸张表面,对光线的吸收率是非常高的,给人感觉非常黑。但事实上,这种碳粉的熔点偏高,打印的字样并不牢固,并不是一种好碳粉。
  当然黑度值偏高也有其负面作用,就是一定量的碳粉,在一定的平均覆盖率下,其打印页数相对减少。市场上有相当多品牌的碳粉为了片面追求黑度,而牺牲了其它的指标,在相同条件下打印张数很少,实际上是增加了打印成本。这一点您肯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过。

二、底灰
  底灰值是用黑度测试器测试打印样张中没有字样的空白处的黑度值。它与打印纸的白的程度也有关系,即同一种碳粉在不同的打印纸上的底灰值也不一定一样。在一般情况下,OEM碳粉的底灰值约为0.05~0.06,大于0.06时,目测的结果就会感觉打印样张有点脏。影响底灰值的原因主要和碳粉的导电特性(简称电性)及碳粉的颗粒大小有关。每种型号的打印机要求碳粉的电性一般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强调专粉专用的一个原因。现在很多品牌的碳粉号称通用性非常好,您说这种碳粉是好的碳粉吗?

三、废粉率
  废粉率是指一定量的碳粉在正常打印中产生的废粉所占的比例。碳粉在生产时,把各种配料按一定比例加入在一起,并充分搅拌,经相应的处理,再研磨而成。在这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个碳粉颗粒的粗细以及其主要配料碳粉、铁粉、树脂的所占比例相同,只能是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这个碳粉颗粒就可能成为废粉。碳粉的废粉率在5%-7%之间时属正常范围。废粉率也直接影响到一定量的碳粉的打印页数。现在市场上90%以上的碳粉废粉量非常大,以HP2612A硒鼓为例,100克的粉只能打印1000张左右(5%的覆盖率),而AB牌的粉同样100克可打印1800页以上(同样5%的覆盖率)。打印成本算下来一目了然。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您感觉加了碳粉打印时间短的原因。
         
四、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每英寸上所能打印的点(DPI)。碳粉颗粒的粗细会直接影响到分辨率。我们可以打印一些笔划较多的小字来目测其是否模糊,来判断其分辨率的高与低。也可以观察线条是否有毛边,汉字在拐角处是否断角以及是否有空心发虚等现象评估。您是不是经常有加了碳粉之后打印的文档感觉很粗糙,不美观,小字模糊,这就是原因所在。
         
五、定着度

  定着度指的是附着在纸张表面的碳粉熔化后渗透到纸纤维的能力。熔点是影响碳粉定着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熔点过高时,当附有碳粉颗粒的纸张经过定影组件,未能充分熔化渗透到纸纤维时,已从定影组件中通过。您是不是遇到过加完粉打印稍厚点的纸用手一摸字就掉了的情况,这是加装了劣质碳粉造成的。但是熔点过低,碳粉的稳定性又会变得很差。国内某著名品牌的碳粉就有这种表现,以HP1010机器来说,加装这种粉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印机定影膜会粘上一层粉造成频繁卡纸,必须更换,好多人以为是加粉后的正常现象,实际上我们的经验是原装定影膜寿命至少要3-5万张,粘粉是因为粉熔点低造成的,这也无形中增大了您的使用成本。

六、鬼影
  鬼影的形成是因为感光表面的文字图形形成的不等位电荷区在完成一次成像后,仍残留可致成潜像的电荷区,以致在下一次成像中,仍可见其潜像的现象,这种现象大家俗称重影。碳粉的电性直接影响鬼影现象的明显与否。另外,打印介质也会影响鬼影现象,刚打印过的纸也会比未使用过的打印纸容易出现鬼影现象。
  
  综上所述,一种好的碳粉,不仅要有合适的黑度,也要有低的的废粉率,并要满足其它的几个条件,才能使您的打印效果更好,真正降低您的打印成本,达到真正的环保目的。
发表于 2009-5-13 11: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5-13 1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专业了,慢慢消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无意传播任何侵权软件与信息,部分资源为网友搜集或发布,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请支持正版。站内所发布的资源,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中华设计论坛 ( 苏ICP备20023187号-1

GMT+8, 2025-1-18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6-2024 Daliang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