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吧
2008就业高压年 □ 文 特约撰稿员/张玲 中国应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单纯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势必压制就业目标的实现,并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到底发出去多少份简历我自己也记不清了,但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2007年11月27日,坐在电脑前的张文(化名)的眼神里透出些许疲惫。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2005级中文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张文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具体慎重的打算。他希望进入高校做一名教师。 张文对记者说:“我去过一次招聘会,就是在农展馆举办的那场,然而从此决定再也不去了,因为那种地方根本没有机会。”谈起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的盛况,他还心有余悸:“不仅如此,那些参展的单位感觉也没有太多诚意,要求高得不合理,待遇却少得可怜。偶尔有几家好一点的,但只招几个人。”面对并不乐观的现状,张文依然沉着自信:“我不赞同现在社会和媒体都在宣传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因为跳槽的成本太高。我清楚自己的实力和目标,也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就业真难 毋庸置疑,火热的就业潮已然成为2007年冬天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数据显示,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95万人。 有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 对联的内容虽然夸张,但在一定层面上,却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据央视的调查,在接受访问的5296名大学生中,69.2%的人都表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愿意在一家相对理想的单位零工资就业。”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1200家企业提供的信息是,34%的大学生求职只要求月薪1000元。 谈到今年的就业形势,扩招背景不能不提。4年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400万人,已接近1998年美国142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规模,毛入学率由9.1%提高到15%,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而这样的发展,西方国家用了10年以上的时间才完成。 有专家认为,这个举措其实主要还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是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有力手段。从一定角度看,政府已把教育扩招作为解决经济困境的措施之一。 但是,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中国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做过一个有趣的计算,假设平均每个大学生一年交费6000元,1000万个在校学生每年就可以“扩大内需”600亿元。但如果考虑到社会预期因此而发生的变化,全国初中在校生约6000万,若其中1/2准备考大学,就是3000万;加上高中在校生1200万,一共4200万人。如果为上大学作准备,每个家庭每年为每个学生平均增加储蓄2000元,加起来就是840亿元。二者相抵,内需反而减少了240亿元。 中国正面临就业战争 “中国正面临一场就业战争。如何创造就业正成为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严重的下岗失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在新世纪10年中最为严峻的发展挑战。” 胡鞍钢认为,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21世纪全球将爆发一场没有硝烟的就业战争。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因为特殊的国情,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中国总劳动力人口约为7.51亿人,占全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这一数字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73倍。中国的耕地面积、水资源的总量分别占世界的7%,却养活着占世界人口总量21%以上的人口。而中国有限的其他自然资源及资本资源、知识资源等,也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着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加剧了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未必带动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资本深化现象,正迫使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减少用工。低级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不紧不能作为就业机器,还排斥就业。 胡鞍钢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单纯地把经济增长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势必压制就业目标的实现,并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政府应当实行就业优先,而不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就业率作为自己的考核指标,将就业政策作为最为优先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不过,也有专家对未来中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持有乐观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认为,在看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下岗就业人员很大一部分处于隐性就业阶段。一份调查显示,在私营个体经济中就业的人员除登记的失业人口、休长假人员、从事第二职业人员及农民工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领取下岗补贴的人员。 社会逐渐固化 随着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精英集团把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把所有可以用来捞钱的机会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北京大学教授孙立平指出,中国的精英集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也就是说,你如果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员,你就有机会继续瓜分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种种机会和利益;如果你还没能进去,这个门对你基本上已经关上了。所以他把这一现象称为精英集团的封闭性。很多人以为,上了大学,受了好的教育,以后就有机会一步一步沿着社会阶梯往上升,这是任何正常国家的通例,但这个通例在中国已经不适用了。如果你不是精英集团的成员以及他们的子女,你再怎么样努力,受过再好的教育,也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圈子。你不进这个圈子,你就无法分享这个圈子垄断的资源和权力,就无法通过他们这种特殊的夺取公共财富和他人财富的方法来快速致富。 今天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的出路越来越窄,2002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后6到8个月内能找到工作的大概是70%,有30%找不到工作,他们基本上第二年也没法找到工作,因为第二年有更多新出炉的毕业生。以后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比例都在上升,2005年已经上升到60%,于是高校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从此成为国家机密,不许公布,任何媒体不得报道。在很多地方,本科毕业生即便能找到一个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在中部省份已经降到1000块左右,在西部省份像陕西有的地方已经降到800块,和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差不多。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么快,居然就吸纳不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名牌工科院校毕业的,受过良好工程教育,本来应该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搞技术研发的工程师,竟然也找不到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本身处于扭曲畸形的状态。所谓的畸形,就是说,为了维持高增长的需要,为了维护高增长的形象,政府创造了一系列支撑高增长的机会,但经济增长并未改善多数民众的生活状况,也未增加很多就业机会,同时还严重污染环境。 有点乱,没怎么看懂。 原帖由 樱子 于 2007-12-22 16:10 发表 http://www.meiyadesign.com/images/common/back.gif有点乱,没怎么看懂。
不是有点乱,而是非常乱。:lol
不是没怎么看懂,而是完全没心思看-----太乱了。 哈哈 太长了 :lol 的确是有点长. 好东西与人分享,也要用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