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63|回复: 2

两种奴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1 15: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鲁迅先生的说法,被奴役者是有两种的,一为奴隶,“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一为奴才,“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假如我们将“受奴役”界定为一种不可自主的依附状态,奴隶不过是人身依附,而奴才显然已“进化”至人格依附了。根据这个界定,“奴才”只是表述独立人格的丧失,而不涉及对人品高低的评价,因此,奴才也有两种,一种是骨头酥软、人格卑琐、品行败坏的“小人奴才”。
  
  小人奴才给人的典型形象就是一脸谄笑、满口媚语、肩膀微陷、腰板半弯,主子给一块肉,就磕头如捣蒜。揣摩上意、献媚取宠是小人奴才的拿手本领,南宋韩侘胄为相时,权倾朝野,人臣竞相攀附,相传韩侘胄一日与众宾客去南园宴饮,经过一山庄,见有竹篱茅舍,韩相说:“可惜没有鸡鸣犬吠之声,未免美中不足。”不一会儿,却听见草丛中有狗叫之声,循声一看,原来是工部侍郎、临安府尹赵某人伏在地上学狗叫,那行状就差股后少了一条会摇的尾巴。难怪人们不吝于给奴才奉上最鄙夷的称呼——走狗、狗腿、狗奴才,毫不客气地将他们降格摇尾乞怜的畜牲类。学学狗叫还不算太出奇,为讨得主子欢心,小人奴才连吮痈舐痔、烹子献妻之事也是做得出来的,什么天地良心、道德廉耻都是扯淡。据史志载,汉文帝生疽痈,侍臣邓通为之吮脓;秦王得痔疮,御医为之舔舐;齐桓公好味,名厨易牙“烹其首子而饵之”;汉哀帝好色,太子舍人董贤便卖弄殷勤,自献男色,复献其妻、其妹。奴性发展至极致,竟是如此鲜廉寡耻,夫复何言?
  
  不过,在人们对这类谄媚邀宠、不顾廉耻的小人奴才嗤之以鼻、侧之以目的时候,最容易忽略了还有一类高风亮节、有血性骨气的“君子奴才”。如果说,小人奴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是天人共厌的小丑、奸角,君子奴才无疑就是深为传统道德礼教所赞许的忠臣了。“忠”既有“忠直”、“忠厚”之意,也有“尽忠”、“忠于”的含义,前者是对人之道德品格的褒奖,后者则体现了一种人格依附的状态。历代人君每以“忠”名嘉勉臣下,是赞其品格“忠直”,还是喜其“忠心耿耿”、服贴听话?委实有些暧昧不清。以今天的目光看来,“忠”而且“臣”,说白了,何尝不是奴才?只不过是与小人奴才势若水火的正人君子式奴才罢了,两者虽有品行高低之别,但独立人格之丧失则无不同。
  
  君子奴才一心想着“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自然耻于与鸡鸣狗盗之辈为伍;“吮痈舐痔”这等有辱斯文的事也是万万做不得的,但“君子可欺之以方”,如果“君要臣死”,还得山呼“大王圣明,臣罪当诛”,慷慨赴死,一报君恩;君子奴才也决计不会迎合主子的食欲而将儿子妻妾做成一盘菜,不过为向主子尽忠、表明心迹,“杀妾飨士”之类的事情还是做得理直气壮的。同样是屠人烹肉,献媚齐桓公的易牙遗臭万年、为人不齿,尽忠于唐明皇的许巡、张远却是名字写入了“忠义传”。这“忠义”二字,正好说明君子奴才虽然独立人格已严重退化了,但道德腺体却远比小人奴才发达,小人奴性发作,道德廉耻全然不顾了,忠臣贞士们则将奴性内化为发自肺腑的道德自觉,且美其名曰,“尽忠”、“殉道”、“报君恩”。
  
  高度发达的道德腺体在源源不断地分泌奴性的同时,也产生出足以让忠臣贞士自慰的道德快感,甚至于,有时因为奴性得不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以致未能完全体验到道德快感,君子奴才们还挺不乐意哩。黄仁宇先生之《万历十五年》载有一事,可作最生动的注脚。明代的正德皇帝比较不拘小节,有一回,“在他为祖母举行丧礼的时候,他看到地上满是泥水,就下令臣僚们免予磕头。但是他的好心肠并没有使所有的廷臣感激,有一位翰林院修撰因为没有机会在泥水中挣扎以表示对皇室的忠诚,就在事后写了一封奏折,引用孔子孟子的教训和皇帝辩论孝道。这篇奏折立即传开,执笔者舒芬乃得以名扬史册。”正德是明代最混帐的皇帝之一,连主子也做得不正经,高兴起来与臣僚上下不分,反倒使道德腺体发达的奴才们看不惯了。奴性这东西,实在奇妙呵。
  
  最近美国的生物学家宣布在恒河猴身上找到一种叫做“D2”的基因,控制“D2”基因即可彻底改变动物性情、让其心甘情愿成为奴隶,而人类身上也具有同样的奴隶基因。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奴性的产生机制未免太玄乎了,如果人类天生奴性,又何以一部分人当上了气指颐使的主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若按鲁迅的说法,国人自古以来挣扎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奴性恐怕就是长年累月的受奴役状态的适应物,也就是说,人身依附导致了人格依附,由奴隶“进化”成奴才,并“发育”出奇妙的道德腺体。鲁迅对奴才深恶痛绝,乃有“改造国民性”之主张。然而,奴性既然产生自受奴役状态,人身依附的不平等关系不解体,人格依附又如何得以终结?西谚中有“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的自治观念,前提是个人拥有一间不容侵犯的茅屋,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王早叫人拆迁了。如此看来,反奴役的根本,不在“改造国民性”,而在于结束人身依附状态,毕竟人格的独立始于人身的独立。
发表于 2007-7-11 16: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11 17: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贴,我一定要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无意传播任何侵权软件与信息,部分资源为网友搜集或发布,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请支持正版。站内所发布的资源,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中华设计论坛 ( 苏ICP备20023187号-1

GMT+8, 2024-11-24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6-2024 Daliang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