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
GSM制手持式移动电话机通用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GSM handheld mobile phone
(送审稿)
200 -XX-XX发布 200 -XX-XX实施
国 家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SM制手持式移动电话机通用规范 GB/T××××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GSM handheld mobile phone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900MHz /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网手持式移动电话机设备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质量评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TDMA技术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手持式移动电话机的设计、开发和生产,适用于生产中质量监控、质量检验,也适用于质量监督检验、型号核准及入网检验、进出口检验以及维修后检验等。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3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 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 2421-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总则
GB 2828-87 逐次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 2829-87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 总则
GB 9035-88 电话用双音多频式按键号盘技术要求
GB/T 14013-92 移动通信设备运输包装
GB/T 14436-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
GB 15842-1995 移动通信设备 安全要求与试验方法
GB/T 15844.2-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 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5844.3-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 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5844.4-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 质量评定规则
GB/T 18031-2000 信息技术数字键盘汉字输入通用要求
YD/T 884-1996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机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YD 1032-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一部分:移动电话机及其辅助设备
国家技术监督局2000-××-××批准 ××××-××-××实施
YDN 055-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机设备技术规范
(ETSI) GSM 建议11.10 Ver 6.1.0-1997
IEC 489-2 (1991)
CCITT建议.P51 1988年蓝皮书仿真耳和仿真嘴
原CCITT建议P.76 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测定基本原理
原CCITT建议P.79 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计算
原CCITT建议O.131 1988年蓝皮书使用正弦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量设备
原CCITT建议O.132 1988年蓝皮书使用伪随机噪声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量设备
原CCITT建议G.714 1988年蓝皮书适用于四线音频接口的PCM信道的编码侧和解码侧分开的性能特征
3 术语
本标准中采用下列术语:
3.1 手持式移动电话机 handheld mobile phone
一种适用于个人手持、袋装,并由机内电源供电和使用本机自配天线的GSM制式的移动式无线电
话机,简称手机。当液晶显示屏幕面积超过手机正面使用面积的二分之一时,称为大屏幕手机。
当手机拥有一个以上或大型显示屏,或抽出式键盘,或摄像头等多媒体配件,且此配件的机械性
能特点不适用于进行普通类手机所做的某些环境测试,如高温、跌落等测试时,称为特殊类手机。
3.2 用户终端业务 teleservice
提供包括终端设备(TE)功能在内的完整通信能力。
3.3 承载业务 bearer service
在用户-网络接口之间提供信号传送能力(不包括终端设备功能)的一种用户终端业务类型。它是
在两个MODEM接口之间传递用户数据的。
3.4 补充业务 supplementary service
对承载业务或用户终端业务加以修改或补充的业务。它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业务单独向用户提
供,必须与承载业务或用户终端业务相结合而提供。
3.5 空闲模式 idle mode
任一移动电话机监听广播信道,而它自己没占用信道的一种工作模式。
3.6 专用模式 dedicate mode
为移动电话机通信而配置的双向信道,允许其使用两端设备交换点到点的信息。
3.7 侧音响度评定值 Sidetone Loudness Rating
表示为人工嘴到人工耳的路径损耗,是基于与说话者察觉自己说话时的声音相关联的客观单音
测试。
3.8 小区内切换 intra cell handover
指同一小区(基站)的物理信道之间的切换,包括同一载频或不同载频的时隙之间切换。
3.9 小区间切换 inter cell handover
指同一基站控制器所控制不同小区(基站)之间或不同基站控制器所控制的不同小区(基站)
之间的信道切换。
3.10 激活 Activation
由业务提供者、用户或系统进行的一种操作,使业务进入“作好提供请求的准备”状态。
3.11 去活 Deactivation
由业务提供者、用户或系统终止激活状态的操作。
3.12 本地移动电话机 Location Mobile phone
移动电话机所属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在本地。
3.13 非本地移动电话机 Non-location Mobile phone
移动电话机所属的归属位置寄存器不在本地。
3.14 符号与缩略语
AB: Access Burst 接入突发脉冲序列
AC: Authentication Center 鉴权中心
ARFCN: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 绝对射频频道号
AOC: Advice of Charge 计费通知
ARL: Audio Reference Level 声参考电平
BAIC: Barring of all Incoming Calls 闭锁所有入呼叫
BAOC: Barring of all Outgoing Calls 闭锁所有出呼叫
BCCH: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 广播控制信道
BER: Bit Error Rate 比特误码率
BFI: Bad Frame Indication 坏帧指示
BOIC: Barring of Outgoing International Calls 闭锁出国际呼叫
BP: Burst Period 突发脉冲序列周期
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
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基站子系统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基站收发信台
CC: Call Control 呼叫控制
CCCH: Common Control Channel 公共控制信道
CELPC: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Coding)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CF: Call Forwarding 呼叫转移
CFB: Call Forwarding on Mobile Subscriber Busy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
CFC: Call Forwarding Conditional 有条件呼叫转移
CFNRc: Call Forwarding on Mobile Subscriber Not Reachable 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
CFNRy: Call Forwarding on No Reply 无应答呼叫转移
CFU: Call Forwarding Unconditional 无条件呼叫转移
CLIP: Calling Line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
CLIR: Calling Line Identification Restriction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
COLP: Connected Line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 连接号码识别显示
COLR: Connected Line Identification Restriction 连接号码识别限制
CRC: Cyclic Redum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
CUG: Closed User Group 闭合用户群
CW: Call Waiting 呼叫等待
DAI: Digital Audio Interface 数字音频接口
DCS: Digital Cellular System 数字蜂窝系统
DL: Downlink 下行链路
DTX: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非连续发射
emf: electromotive force 电动势
EL: Echo Loss 回波损耗
ERP: Ear Reference Point 耳参考点
EQ50: Equalization test 50 多径条件(均衡测试) 50km/h
FACCH: Fast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FCCH: 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 频率校正信道
FER: Frame Erase Ratio 帧擦除率
FH: Frequency Hopping 跳频
GMSK: 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Frequency Keying 高斯滤波最小移频键控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
HO: Hand Over 越区切换
HOLD: Call Hold 呼叫保持
HT100: Hilly Terrain 100 丘陵地区100km/h
IMEI: International Mobile Station Equipment Identity 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
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LRGP: Loudness Rating Guarding Position 响度评定值保护环
LSTR: Listener Side Tone Rating 听者侧音评定值
MCI: Malicious Call Identification 恶意呼叫识别
ME: Mobile Equipment 移动设备
MM: Mobility Management 移动性管理
MMI: Man Manchine Interface 人机接口
MOC: Mobile Originating Call 移动主叫
MRP: Mouth Reference Point 嘴参考点
MS: Mobile Station 移动台
MSC: Mobile Switch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T: Mobile Termination 移动终端
MTC: Mobile Termination Call 移动被叫
OC: Originating Call 主叫
PAD: Packet Assembly/Disassembly 分组装拆包
PCH: Paging Channel 寻呼信道
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码调制
PIN: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个人识别号码
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
PSTN: Public Switch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
3PTY: Three Party Service 三方业务
RA250: Rural Area 250 郊区250km/h
RA130: Rural Area 130 郊区130km/h
RBER: Residual Bit Error Rate 残余比特误码率
RMS: Root Mean Square 均方根值
RPE-LTP: Regular Pulse Excite Linear Prediction Coding with Long Term Prediction 带
有长期预测的规则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RLR: Receiving Loudness Rating 接收响度评定值
SACCH: Slow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SCH: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同步信道
SDCCH: Stand-alone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SID: Silence Descriptor 静寂描述帧
SIM: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用户识别卡
SLR: Sending Loudness Rating 发送响度评定值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短消息业务
SS: System Simulator 系统模拟器
STMR: Side Tone Masking Rating 侧音掩蔽评定值
TAL: Telephone Acoustic Loss 电话声耦合损耗
TC: Terminating Call 被叫
TCH: Traffic Channel 业务信道
TCH/F: Traffic Channel/Full 全速率业务信道
TCH/H: Traffic Channel/Half 半速率业务信道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
TE: Terminal Equipment 终端设备
TU50: Urban Area 50 城区50km/h
TU3: Urban Area 3 城区3km/h
TU1.5: Urban Area 1.5 城区1.5km/h
UFI: Unreliable Frame Indication 不可靠帧指示
UL: Uplink 上行链路
VAD: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 话音激活检验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
UFR: Unreliable Frame Ratio 不可靠帧率
4 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无线指标
4.1.1.1 参考频率
GSM900MHz或DCS1800MHz移动电话机要求一个供发射机、接收机使用的参考频率。
4.1.1.2 工作频带
P-GSM900 手机发:890~915MHz;手机收:935~960MHz。
E-GSM900 手机发:880~915MHz;手机收:925~960MHz。
DCS1800 手机发:1710~1785MHz;手机收:1805~1880MHz。
4.1.1.3 载频间隔
200kHz
4.1.1.4 双工频率间隔
GSM900 45MHz;
DCS1800 95MHz。
4.1.2 紧急呼叫
GSM900和DCS1800的移动电话机必须有支持紧急呼叫的语音功能。它允许移动用户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一种简单的拨号方式及时将紧急呼叫接至离移动用户当时所处基站最近的紧急服务中心。
4.1.3 语音编码功能
4.1.3.1 全速率话务信道
采用的编码方案是13kbit/s RPE-LTP。
4.1.3.2 半速率话务信道
采用的编码方案是6.5kbit/s CELPC。
4.1.3.3 增强型全速率话务信道
采用的编码方案是13kbit/s CELPC。
4.1.4 移动电话机特性
4.1.4.1 呼叫号码的登录和显示
移动电话机应具有能正确地显示并给网络发送用户要求号码的功能。
4.1.4.2 网络的选择和指示
移动电话机应具有能正确地选择网络并显示给用户的功能。
4.1.4.3 PIN输入错误指示
当输入的PIN有错时,移动电话机应有所指示。
4.1.4.4 网络服务指示
登记成功时,移动电话机应能正确指示。
4.1.4.5 签署识别管理
当SIM卡从移动设备中抽出时,不能进行正常呼叫。
4.1.4.6 双频模式选择
双频模式移动电话机应能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段上工作,且应支持在两个频段之间自动切换。
4.1.5 人机界面
在中国境内销售,具有菜单的手机必须有中文菜单。
4.1.6 中文输入法
拼音输入法和笔画输入法为基本输入法,具有中文输入法的手机至少要实现基本输入法中的一种。字符集至少应满足GB 2312-1980的要求。
a. 本标准规定的键位设定范围、编码字符集、编码规范、键位设定、汉字输入平均码长、重码字词键选率均应遵循GB/T18031-2000中的有关要求。
b. 具有规范输入的情况下,在输入法中允许作容错设计。
4.1.7 对键盘的要求
4.1.7.1 数字键及*、#键
数字键0~9及*、#键的位置参照GB9035-88中的有关要求
4.1.7.2 专用功能键符号
当手机有如下专用功能键时,键盘上的标识应该统一,见表1所示。
表1:专用功能键及表示方法
功能符号 颜色 功能说明
红色 开关机
绿色 提机、发送短信等
红色 挂机等
由产品标准规定 清除、退出等
注:
①. 颜色仅作为推荐。可由产品标准自行规定,但必须清晰、耐磨。
②. 所示符号为示意图。为便于与整体结构配合,允许符号在一定范围内倾斜。
③. 当一个键需复用时,可把主要功能键印在上面。
④. 允许挂机键做些小修饰,以示与提机键做直观的区别,但不允许影响到电话机的符号。
4.1.8 外观
a. 手机外观应整洁,表面不应有毛刺、凹痕、裂纹、变形,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脱落。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和机械损伤,灌注物不应外溢;
b. 开关、按键、旋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零部件应无松动;指示灯应能正确指示;
c. 说明功能的文字和图形符号标志应正确、清晰、不易磨损。
4.1.9 结构
a. 手机的结构应有良好的工艺性,应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牢固、可靠、安全、便于安装;
b. 手机的外壳应对手机内部机构和零件起到可靠的保护作用,应考虑强度、刚度、人员安全、外部连线、易开启性、安装特性等因素。
4.2 功能要求
移动电话机功能与其相应业务的操作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用户终端业务
承载业务
补充业务
这些业务又分为必备项和可选项。必备项是指移动电话机中应该具备的功能项,而可选项可由制造厂家自己决定或是指测试时需有网络配合,但必须保证对空中接口、网络、其它移动电话机及本身不构成影响。下面对移动电话机功能的描述,在后面加(M)表示必备项,加(O)表示可选项。
4.2.1 用户终端业务
4.2.1.1 呼叫功能(M)
a. 移动被叫(M):移动电话机能接收到呼叫。
b. 移动主叫(M):移动电话机能发出呼叫。
4.2.1.2 短消息业务(SMS)
a. 移动接收(O): 处于工作状态的移动电话机不论是否在语音和数据呼叫过程中,可在任何时候接收到至少70个中文字符,手机端必须发送应答信号给短消息业务中心确认短消息已经收到。
b. 移动发送(O):移动电话机能向另一移动电话机发送长度最少70个中文字符。
c. 短消息溢出指示(O):当移动电话机没有足够的空间存储短消息时应该发出溢出指示。
d. 小区广播短消息业务(O):在空闲模式下,移动电话机能连续地监测广播信息并显示给用户。
4.2.1.3 传真(O)
a. 交替的话音和3类传真(O):话音和三类传真交替传送的业务,根据业务特征质量又相应的分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种业务。
b. 自动3类传真(O):能使用户经PLMN网以传真编码信息文件的形式自动交换各种函件的业务。同样,根据业务特征质量又相应的分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种业务。
4.2.2 承载业务(O)
4.2.2.1 透明数据业务(O)
透明数据业务是指承载业务的业务特征质量为透明值。可传输:
a.同步双工电路型
b.异步双工电路型
4.2.2.2 不透明数据业务(O)
不透明数据业务是指承载业务的业务特征质量为不透明值。可传输:
a.同步双工电路型
b.异步双工电路型
4.2.3 补充业务
4.2.3.1 号码识别类补充业务(O)
a.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CLIP): 向被叫方提供主叫方的号码。
b.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CLIR): 限制将主叫方的号码提供给被叫方。
c. 连接号码识别显示(COLP): 将被叫方的号码提供给主叫方。
d. 连接号码识别限制(COLR): 限制将被叫方的号码提供给主叫方。
e. 恶意呼叫识别(MCI):移动用户可要求在网络中识别并记录一个不希望的呼入源。
4.2.3.2 呼叫转移类补充业务(O)
a. 无条件呼叫转移(CFU): 被服务的移动用户可以让网络将呼叫他的所有入呼叫接至另一个设定的号码。
b.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CFB):遇移动用户忙时,将入呼叫接至另一个设定的号码。
c. 遇无应答呼叫转移(CFNRy):遇被叫移动用户无应答时,将入呼叫接至另一个设定的号码。
d. 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CFNRc):当移动用户未登记或无线链路阻塞或移动用户离开无线覆盖区域而无法找到时,将入呼叫接至另一个设定的号码。
4.2.3.3 呼叫完成类补充业务(O)
a. 呼叫等待(CW):可以通知处于忙状态的被叫移动用户有来话时呼叫等待,然后由被叫方选择是否接受还是拒绝这一等待中的呼叫。
b. 呼叫保持(HOLD):允许移动用户在现有的呼叫连接上暂时中断通话,保持线路,而后重新恢复通话。
4.2.3.4 呼叫限制类补充业务(O)
a. 闭锁所有出呼叫(BAOC):除紧急呼叫外不允许有任何出呼叫。
b. 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BOIC):只可与本国的PLMN或固定网建立出呼叫。
c. 闭锁除归属PLMN国家外所有国际出呼叫(BOIC-EXHC):可与本国的PLMN或固定网,以及归属PLMN某一运营部门在不同国家经营的同一PLMN所跨及的国家的PLMN或固定网建立出呼叫。
d. 闭锁所有入呼叫(BAIC):移动用户限制接收任何入呼叫。
e. 当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后,闭锁入呼叫(BAIC-ROAM):当移动用户漫游出归属PLMN所跨及的国家后,闭锁所有入呼叫。
4.2.3.5 多方通信类补充业务(O)
a. 移动电话机可以管理有效的多方呼叫、多方呼叫保持、不接听所有呼叫以及增加新的远程用户。
b. 多方会话: 允许一个用户与多个用户同时通话,并且这些用户之间也能同时通话。多方会话最多可达6端同时通话。
4.2.3.6 计费类补充业务(O)
a. 计费通知(AOC):可以将呼叫的计费信息实时地通知应付费的移动用户。计费通知可以是如下一个或多个类型:
呼叫完成的计费信息;
呼叫期间的计费信息;
呼叫计时的计费信息;
呼叫保持的计费信息;
多方会话的计费信息;
b. 储值卡显示余额;
4.2.4 SIM/ME接口
SIM/ME接口的要求应符合GSM11.11(phase2)用户识别模块与移动设备之间(SIM-ME)的接口规范。
4.3 电性能要求
4.3.1 发射机
4.3.1.1 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发射机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是指测得的实际相位、频率与理论期望的相位、频率之差。
相位误差均方根值(RMS)应不大于5°,最大峰值误差不大于20°。
频率误差应不大于1×10-7。
4.3.1.2 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
移动电话机在存在多普勒频移、多径接收和干扰等条件下的载频频率误差。
在各种测试条件下,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应小于表2中所规定的值。
表2 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
GSM 900 DCS 1800
传播条件 允许的频率误差 传播条件 允许的频率误差
RA250 ±300Hz RA130 ±400Hz
HT100 ±180Hz HT100 ±350Hz
TU50 ±160Hz TU50 ±260Hz
TU3 ±230Hz TU1.5 ±320Hz
4.3.1.3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是指发射机载频功率在一个突发脉冲的有用信息比特时间上的平均值。
突发脉冲定时是指移动电话机接收和发送间的时间间隔。在时间提前量为0的情况下,移动电话机应在接收到相应突发脉冲后延迟3个脉冲周期后发射信号。
a. 在正常与极端测试条件下,每个频率的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都应处在表3-1和3-2所示的容限内。
表3-1 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
900MHz TDMA
功率等级
功率控制级
发射机载频峰值
功率
dBm
容限
2 3 4 5 一般测试条件 极端测试条件
. 2 39 ±2.0dB ±2.5dB
. . 3 37 ±3dB* ±4dB*
. . 4 35 ±3dB ±4dB
. . . 5 33 ±3dB* ±4dB*
. . . 6 31 ±3dB ±4dB
. . . . 7 29 ±3dB* ±4dB*
. . . . 8 27 ±3dB ±4dB
. . . . 9 25 ±3dB ±4dB
. . . . 10 23 ±3dB ±4dB
. . . . 11 21 ±3dB ±4dB
. . . . 12 19 ±3dB ±4dB
. . . . 13 17 ±3dB ±4dB
. . . . 14 15 ±3dB ±4dB
续表3-1 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
900MHz TDMA
功率等级
功率控制级
发射机载频峰值
功率
dBm
容限
2 3 4 5 一般测试条件 极端测试条件
. . . . 15 13 ±3dB ±4dB
. . . . 16 11 ±5dB ±6dB
. . . . 17 9 ±5dB ±6dB
. . . . 18 7 ±5dB ±6dB
. . . . 19 5 ±5dB ±6dB
注:*)对于每一功率级的最高功率控制级,一般测试条件下最大容限为±2dB,极端条件下的容限为±2.5dB。
表3-2 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
1800MHz TDMA
功率等级
功率控制级
发射机载频峰值
功率
dBm
容限
1 2 3 一般测试条件 极端测试条件
. 29 36 ±2.0dB ±2.5dB
. 30 34 ±3dB ±4dB
. 31 32 ±3dB ±4dB
. . 0 30 ±3dB* ±4dB*
. . 1 28 ±3dB ±4dB
. . 2 26 ±3dB ±4dB
. . . 3 24 ±3dB* ±4dB*
. . . 4 22 ±3dB ±4dB
. . . 5 20 ±3dB ±4dB
. . . 6 18 ±3dB ±4dB
. . . 7 16 ±3dB ±4dB
. . . 8 14 ±3dB ±4dB
. . . 9 12 ±4dB ±5dB
. . . 10 10 ±4dB ±5dB
. . . 11 8 ±4dB ±5dB
. . . 12 6 ±4dB ±5dB
. . . 13 4 ±4dB ±5dB
. . . 14 2 ±5dB ±6dB
. . . 15 0 ±5dB ±6dB
注:*)对于每一功率级的最高功率控制级,一般测试条件下最大容限为±2dB,极端条件下的容限为±2.5dB。
b. 相同频率及相同测试条件下,两相邻功率控制级的TX载频峰值功率的差值应不小于0.5dB且不大于3.5dB。
c. 一般与极端测试条件下,各功率控制级下的功率/时间包络应落在图1和图2所示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内。
d. 发射突发脉冲定时的时间误差为±1bit,及传输时间±3.69μs。
其中: *) 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4dBc 功率控制等级16
-2dBc 功率控制等级17
-1dBc 功率控制等级18、19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 -4dBc 功率控制等级11
-2dBc 功率控制等级12
-1dBc 功率控制等级13、14和15
**)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取-30dBc与-17dBm中的较大值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 取-30dBc与-20dBm中的较大值
最低极限值,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取-59dBc与-54dBm中的较大值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取-48dBc与-48dBm中的较大值
图1.常规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
其中: *) 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4dBc 功率控制等级16
-2dBc 功率控制等级17
-1dBc 功率控制等级18、19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4dBc 功率控制等级11
-2dBc 功率控制等级12
-1dBc 功率控制等级13、14和15
**)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取-30dBc与-17dBm中的较大值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取-30dBc与-20dBm中的较大值
最低极限值,对900MHz移动电话机: 取-59dBc与-54dBm中的较大值
对1800MHz移动电话机:取-48dBc与-48dBm中的较大值
图2. 接入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
4.3.1.4 输出射频频谱
输出RF功率谱是由于调制和功率切换等原因由手机在标称载频的邻近边带上产生的射频频谱,它包括调制频谱和切换瞬态频谱。
a. 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应不超出表4中的值。
b. 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应不超过表5中的值。
c. 在频段935~960MHz上的最大电平测得的值应不大于:-79dBm;在频段1805~1880MHz上的最大电平测得的值应不大于:-71dBm。
表4-1 900MHz TDMA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
(dBm) 在距标称频率的所列偏置处(kHz)
测量的相对载频功率的最大电平(dB)
0
~
100
200
250
400 600
~
1800 1800
~
3000 3000
~
6000
≥6000
39 +0.5 -30 -33 -60 -66 -69 -71 -77
37 +0.5 -30 -33 -60 -64 -67 -69 -75
35 +0.5 -30 -33 -60 -62 -65 -67 -73
≤33 +0.5 -30 -33 -60 -60 -63 -65 -71
上面的值受下面最小绝对电平的支配(dBm)
-36 -36 -36 -36 -51 -46 -46 -46
表4-2 1800MHz TDMA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
(dBm) 在距标称频率的所列偏置处(kHz)
测量的相对载频功率的最大电平(dB)
0
~
100
200
250
400 600
~
1800 1800
~
3000 3000
~
6000
>6000
≤36 +0.5 -30 -33 -60 -60 -71 -71 -79
34 +0.5 -30 -33 -60 -64 -69 -69 -77
32 +0.5 -30 -33 -60 -62 -67 -67 -75
30 +0.5 -30 -33 -60 -60 -65 -65 -73
28 +0.5 -30 -33 -60 -60 -63 -63 -71
26 +0.5 -30 -33 -60 -60 -61 -61 -69
≤24 +0.5 -30 -33 -60 -60 -59 -59 -67
上面的值受下面最小绝对电平的支配(dBm)
-36 -36 -36 -36 -56 -51 -51 -51
表5-1 900MHz 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dBm) 距载频不同偏置处的最大功率(dBm)
400kHz 600kHz 1200kHz 1800kHz
39
37
35
33
31
29
27
25
23
≤21 -13
-15
-17
-19
-21
-23
-23
-23
-23
-23 -21
-21
-21
-21
-23
-25
-26
-26
-26
-26 -21
-21
-21
-21
-23
-25
-27
-29
-31
-32 -24
-24
-24
-24
-26
-28
-30
-32
-34
-36
表5-2 1800MHz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dBm) 距载频不同偏置处的最大功率(dBm)
400kHz 600kHz 1200kHz 1800kHz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6
-18
-20
-22
-23
-23
-23
-23
-23 -21
-21
-22
-24
-25
-26
-26
-26
-26 -21
-21
-22
-24
-26
-28
-30
-31
-32 -24
-24
-25
-27
-29
-31
-33
-35
-36
4.3.2 接收机
差错定义
a. 帧擦除率(FER):将接收机中误差检测功能指示出的差错帧定义为擦除帧,擦除帧数与总帧数之比定义为帧擦除率。
b. 残余比特误码率(RBER):RBER定义为未擦除帧中的比特误码率。
c. 比特误码率(BER):BER是指误码比特与发送的所有数据比特之比。
4.3.2.1 坏帧指示性能
全速率话音信道、半速率话音信道接收机的坏帧指示(BFI)性能就是测量接收机在DTX操作条件下的有效性。它包括了TCH/FS、TCH/HS信道中3比特循环冗余校验(CRC)及DTX操作有关的其他处理功能的影响。对BFI的测量是基于对输入为随机数据调制的载频上全速率话音信道(TCH/FS)、半速率话音信道(TCH/HS)中对没有被检测出的坏帧数目进行计数来实现的。
当样本数等于规定的最小样本数时,若未检测出的BFI不超出以下给定的测试错误率极限时,则BFI性能可以接受。
测试错误率极限:0.041%
最小样本数:492000(不包括SID帧)
4.3.2.2 参考灵敏度
a. 全速率业务信道(TCH/FS)的参考灵敏度是指在得到规定的BER或FER条件下的接收机最小输入电平。
当输入电平为参考灵敏度电平-102dBm时,全速率业务信道、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参考灵敏度在不同传播条件下不同信道测量的错误率不能超过表6-1和6-2所给出的测试错误率极限值。
表6-1 900MHz TDMA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
信道 传播条件
TU高 传播条件
RA 传播条件
HT 传播条件
静态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FER 6.742*α 8900 0.122*α 164000
Ib类(RBER) 0.42/α 1000000 0.41/α 20000000
II类(RBER) 8.33 120000 7.5 24000 9.333 60000 2.439 8200
FACCH/F(FER) 8.961 6696
TCH/F9.6(BER) 0.778 180000
TCH/F4.8(BER) 0.011 5350000
TCH/F2.4(BER) 0.001 11900000
其中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1至1.6。Ib类RBER测试中的α值应与相同测试条件下从FER测试中得出的α值相同。
表6-2 1800MHz TDMA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
信道 传播条件
TU高 传播条件
RA 传播条件
HT 传播条件
静态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FER 4.478*α 13400 0.122*α 164000
Ib类(RBER) 0.32/α 1500000 0.41/α 20000000
II类(RBER) 8.333 60000 7.5 24000 9.333 30000 2.439 8200
FACCH/F(FER) 4.368 13736
TCH/F9.6(BER) 0.784 76500
续表6-2 1800MHz TDMA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
信道 传播条件
TU高 传播条件
RA 传播条件
HT 传播条件
静态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最小
样本数
TCH/F4.8(BER) 0.011 5350000
TCH/F2.4(BER) 0.001 11900000
其中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1至1.6。Ib类RBER测试中的α值应与相同测试条件下从FER测试中得出的α值相同。
b. 半速率业务信道(TCH/HS)的参考灵敏度是指在得到规定的BER或FER或UFR语音帧条件下的接收机最小输入电平。
当输入电平为参考灵敏度电平-102dBm时,半速率业务信道、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参考灵敏度在不同传播条件下不同信道测量的错误率不能超过表7-1和7-2所给出的错误率极限值。
表7-1 900MHz TDMA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
信道 传播条件
TU高 传播条件
RA 传播条件
HT
TCH/HS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FER 4.598 13050
Ib类(BFI=0) 0.404 148500
II类(BFI=0) 7.725 25500 8.500 20000 7.600 20000
UFR 6.250 9600
Ib类(BFI或UFI=0)
0.269
227000
FACCH/H(FER) 7.728
TCH/H4.8 0.778 180000
TCH/H2.4 0.011 5350000
表7-2 1800MHz TDMA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
信道 传播条件
TU高 传播条件
RA 传播条件
HT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错误率
极限值
(%) 最小
样本数
FER 4.706 12750
Ib类(BFI=0) 0.426 141000
II类(BFI=0) 7.725 25500 8.735 20000 7.600 20000
UFR 6.383 9400
Ib类(BFI或UFI=0) 0.291 206000
FACCH/H(FER) 8.064
4.3.2.3 接收机适用的输入电平范围
接收机适用的输入电平范围是指使BER或FER保持在规定的容限内时具有规定调制信号的RF输入信号电平的范围。
MS接收机的RF输入电平在下述范围内时,其错误率应不超过表8规定的值。
表8 接收机适用的输入电平范围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GSM 900MHz DCS 1800MHz
传播条件
RF输入电平 错误率极限值
(%) 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静态 ≤73dBμV(emf) 0.012 1640000 0.012 1640000
98dBμV(emf) 0.122 164000
90dBμV(emf) 0.122 164000
EQ50 3.25 120000 3.25 60000
4.3.2.4 共信道抑制
共信道抑制是指接收机在其标称频率上存在一个无用调制信号的情况下,接收一个有用调制信号时其性能不低于给定指标的能力。
a. 当无用信号低于有用信号9dB时,全速率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不应超过表9给定的值。
表9 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信道/传播条件 测量类型 错误率极限值
(%) 最小样本数
FACCH/FS TU低 无跳频 FER 24 25000
TCH/FS TU低 无跳频 FER 24*α 25000
TCH/FS Ib类TU低 无跳频 RBER 2.091/α 3300000
TCH/FS II类TU低 无跳频 RBER 4.3 2000000
TCH/FS TU高 跳频 FER 3.371*α 17800
TCH/FS Ib类TU高 跳频 RBER 0.215/α 2000000
TCH/FS II类TU高 跳频 RBER 8.333 1200000
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1.6。Ib类RBER测试中的α值应与相同测试条件下从FER测试中得出的α值相同。
b. 当无用信号低于有用信号9dB时,半速率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不应超过表10给定的值。
表10 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信道/传播条件 测量类型 错误率极限值
(%) 最小样本数
FACCH/HS TU低 无跳频 FER 24.000 25000
TCH/HS/TU高 跳频 FER 5.607 10700
TCH/HS Ib类/TU高 跳频 RBER(BFI=0) 0.325 184700
TCH/HS II类/TU高 跳频 RBER(BFI=0) 7.961 25500
TCH/HS TU高 跳频 UFR 6.834 8780
TCH/HS Ib类/TU高 跳频 RBER(BFI=0或UFI=0) 0.235 255000
4.3.2.5 邻信道抑制
邻信道抑制是指接收机在邻信道存在无用信号的情况下,接收一个有用调制信号时,其性能不低于给定指标的能力。
它可分为两类:
a. 对相邻射频频道干扰的抑制;
b. 对相邻时隙干扰的抑制。
200kHz邻频干扰信号高于有用信号9dB、400kHz干扰信号高于有用信号41dB时,各类信道测出的错误率应不超过表11给定的值。
表11 邻信道抑制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GSM 900MHz DCS 1800MHz
干扰 信道 测量类型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200kHz TCH/FS FER 6.742*α 8900
3.371*α 17800
Ib类比特 RBER 0.420/α 1000000 0.270/α 2000000
II类比特 RBER 8.333 600000 8.333 1200000
FACCH/F FER 10.640 5639
3.808 15756
400kHz TCH/FS FER 11.461*α 8900 5.714*α 10500
Ib类比特 RBER 0.756/α 1000000 0.483/α 1200000
II类比特 RBER 9.167 600000
9.167 720000
FACCH/F FER 19.152 3133 6.832 8782
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1.6。Ib类RBER测试中的α值应与相同测试条件下从FER测试中得出的α值相同。
4.3.2.6 互调抑制
互调抑制是指当存在2个或多个与有用信号存在特定频率关系的无用信号时,接收机接收有用调制信号时,其性能不低于给定指标的能力。
各信道错误率应不超过表12给定的值。
表12 各信道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GSM 900MHz DCS 1800MHz
信道/传播条件 测量类型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极值(%) 最小样本数
TCH/FS II类/静态 RBER 2.439 8200
FACCH/F /TU高 无跳频 FER 8.961 6696 4.368 13736
4.3.2.7 阻塞与杂散响应
阻塞
阻塞是指在非杂散响应或邻频道的频率上,存在一个强无用信号的条件下,接收机接收有用的信号时,其性能不低于给定指标的能力。
在表13所示的无用信号电平下,当测量的样本数等于最小样本数时,差错事件的错误率不应超过表14给定的值。
表13 无用信号电平设置
GSM 900MHz DCS 1800MHz
频 率 不同功率级别的MS的电平dBμV(emf)
4、5级 2、3级
FR±600kHz~FR±800kHz 70 75 70
FR±800kHz~FR±1.6MHz 70 80 70
FR±1.6MHz~FR±3MHz 80 90 80
续表13 无用信号电平设置
GSM 900MHz DCS 1800MHz
频 率 不同功率级别的MS的电平dBμV(emf)
4、5级 2、3级
FR+3MHz~98OMHz 90 90 -
915MHz~FR-3MHz 90 90 -
1785MHz~FR-3MHz - - 87
FR+3MHz~1920MHz - - 87
835MHz~<915MHz 113 113
>980MHz~1000MHz 113 113
100MHz~<835MHz 90 90
>1000MHz~12.75GHz 90 90
100MHz~1705MHz - - 113
>1705MHz~<1785MHz - - 101
>1920MHz~1980MHz - - 101
>1980MHz~12.75GHz - - 90
表14 各信道错误率极限值和最小样本数
GSM 900MHz DCS 1800MHz
信道 测量类型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极限值(%) 最小样本数
TCH/FS II类 RBER 2.439 8200
FACCH/F FER 8.961 6696 4.368 13736
杂散响应
FR±45MHz频段内(不包括FR±800kHz),在正常测试条件下对GSM900允许有6个失败点;对DCS1800允许有12个失败点。100kHz至12.75GHz频段内(不包括FR±45MHz),在正常测试条件下允许有24个失败点。若失败点连续成组,则每组频点数不得多于3个。
上述失败点即为杂散响应点,在这些频点上,干扰信号电平降至70dBμV(emf)时,差错事件的错误率不应超过表14的给定值。
4.3.3 杂散发射
发信机的杂散发射是指用标准测试信号调制时在除载频和由于正常调制和切换瞬态引起的边带以及邻道以外离散频率上的发射。
杂散发射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传导型和辐射型两种。
传导型杂散发射是指由天线连接器处引起的任何杂散发射。
辐射型杂散发射是指由于机壳以及设备的结构而引起的任何杂散发射(故又称为“机壳发射”)。
杂散发射的功率不得超过表15给出的值。
表15-1 传导型杂散发射,MS被分配一个信道(专用模式)
频率范围 功率电平(dBm)
GSM 900MHz DCS 1800MHz
100kHz~1GHz
1GHz~12.75GHz
1000MHz~1710MHz
1710MHz~1785MHz
1785MHz~12.75GHz -36
-30 -36
-30
-36
-30
表15-2 传导型杂散发射,MS处于空闲模式
频率范围 功率电平(dBm)
100kHz~880MHz
880MHz~915MHz
915MHz~1000MHz
1000MHz~1710MHz
1710MHz~1785MHz
1785MHz~12.75GHz -57
-59
-57
-47
-53
-47
表15-3 辐射型杂散发射,MS被分配一个信道(专用模式)
频率范围 功率电平(dBm)
GSM 900MHz DCS 1800MHz
30MHz~1GHz
1GHz~4GHz
1000MHz~1710MHz
1710MHz~1785MHz
1785MHz~4GHz -36
-30 -36
-30
-36
-30
表15-4 辐射型杂散发射,MS处于空闲模式
频率范围 功率电平(dBm)
30MHz~880MHz
880MHz~915MHz
915MHz~1000MHz
1000Hz~1710MHz
1710MHz~1785MHz
1785MHz~4GHz -57
-59
-57
-47
-53
-47
4.4 音频性能要求
4.4.1 发送灵敏度/频率响应
发送灵敏度/频率响应是指输入测试单音频时,PCM比特流在数字声频接口(DAI)处的输出电平和在仿真嘴处输入声压之比,以dB值来表示。发送灵敏度/频率响度(从MRP到DAI)应在表16所示的范围内。在对数(频率)/线性(dB灵敏度)坐标上,对表16中的间断点之间画直线得到一个范围。
表16 发送灵敏度/频率响度
频率(Hz) 上限(dB) 下限(dB)
100 -12
200 0
300 0 -12
1000 0 -6
2000 4 -6
3000 4 -6
3400 4 -9
4000 0
4.4.2 发送响度评定值
SLR是一种基于目标单音测量来表示发送频率响应的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表示什么样的话音信号对听者才是可以接受的。
发送响度评定值应为8±3dB。
4.4.3 接收灵敏度/频率响应
指接收灵敏度/频率响应是指以仿真耳处的输出声压与以PCM比特流表示的数字声频接口(DAI)处的输入电平之比,以dB值表示。
接收灵敏度/频率响应应在表17给定的限制范围内。在对数(频率)/线性(dB灵敏度)坐标上,对下表中的间断点之间画直线得到一个范围。“*”的极限处于间断点之间所画的直线上。
表17 接收灵敏度/频率响应
频率(Hz) 上限(dB) 下限(dB)
100 -12
200 0
300 2 -7
500 “*” -5
1000 0 -5
3000 2 -5
3400 2 -10
4000 2
4.4.4 接收响度评定值
RLR是一种基于目标单音测量来表示接收频率响应的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表示什么样的话音信号可以被听者接受。
如果不提供用户控制的接收音量控制功能,则接收响度评定值应为2±3dB;
如果采用了用户控制的接收音量控制功能,则对至少某一控制值,RLR应满足2±3dB;
当控制设定为最大值时,RLR应不小于-13dB。
4.4.5 侧音
4.4.5.1 侧音掩蔽评定值(STMR)
侧音掩蔽评定值是基于客观单音的测试,表示仿真嘴至仿真耳间的通路损耗。
指标为13±5dB。
4.4.6 电话声耦合损耗(TAL)
4.4.6.1 稳定度储备
收发稳定度储备是指产生振荡时,需在SS的基准话音编译码器的来去通路间插入的增益。
最小稳定度储备应为6dB,并检测不到音频振荡。
4.4.7 失真
4.4.7.1 发送失真
发射信号与总失真之比,是对发射设备(不包括话音编译码器)线性度的量度。
用噪声加权滤波器在DAI处测得的信号与总失真功率之比应高于表18给出的极限。
表18 测出信号与总失真功率之比
相对ARL的电平(dB) 电平之比(dB)
-35 17.5
-30 22.5
-20 30.7
续表18 测出信号与总失真功率之比
相对ARL的电平(dB) 电平之比(dB)
-10 33.3
0 33.7
7 31.7
10 25.5
中间电平的极值可在线性(dB信号电平)/线性(dB比)坐标上对间断点之间画的直线中得出。
4.5 电磁兼容的要求
电磁兼容应符合YD 1032-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一部分:移动电话机及其辅助设备中的有关要求,但不包含其中有关杂散发射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应满足本标准的4.3.3。
4.6 环境试验要求
4.6.1 环境试验
4.6.1.1 低温
贮存温度:-30℃
贮存持续时间:4h
工作温度:-10℃
试验持续时间:2h
4.6.1.2 高温
贮存温度:65℃
贮存持续时间:4h
工作温度:55℃
试验持续时间:2h
4.6.1.3 温度冲击
将手机在低温贮存温度-30℃和高温贮存温度65℃各放置2h,中间转换时间不超过5min。
4.6.1.4 跌落
a. 对普通手机1.0m高带电池自由跌落,跌落处为放置在水泥地板上的20mm厚的硬木板。
b. 对大屏幕手机50cm高处带电池自由跌落,跌落处为放置在水泥地板上的20mm厚的硬木板。
4.6.1.5 振动(正弦)
振动频率:5~20Hz;20~500Hz
加速度谱密度:0.96m2/s3;20Hz时为0.96m2/s3,其它-3dB/倍频
振动方向:分别对手机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方向,加速度谱密度≥0.96m2/s3。
振动时间:每个方向10min。
4.6.1.6 潮热
工作温度:40℃
相对湿度:90%~95%
试验持续时间:24h
4.6.2 环境试验对基本功能和电性能要求
手机在进行环境试验的初始测量和最后测量时,其基本功能和电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4.7 可靠性要求
本标准所采用的基本可靠性指标为产品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MTBF试验的下限值θ1应等于产品最低可接受的MTBF值。GSM手持式移动电话的MTBF值θ1应不低于600h。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本标准所涉及移动电话机的测试,除另行指定的特殊情况外,均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
5.1.1 标准大气试验条件
环境温度: +15~ +35℃
相对湿度: 20%~75%
大气压力: 86~106kPa
当上述测试条件不具备时,应将测试过程中的实际温度和相对湿度记录在检验报告中。
5.1.2 电源条件
在测试过程中,仅在测试功能、电性能、音频过程中被测设备的电源由测试电源代替,其它测试过程,使用被测手机的配套电池。测试电源的内阻应尽可能低(应低于0.1Ω),以便可以忽略电源内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在被测设备的输入端进行测量,对于以组合电池供电的设备,测试电源的接入点应尽可能靠近电池供电端子。
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是被测设备的标称供电电压,其供电电压的准确度也应符合被测设备所规定的标称供电电压的允差。
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具有一定的稳定度,在测试过程中,其供电电压相对于初始供电电压的稳定度应保持在±3%的范围内。
5.1.3 一般测试条件
5.1.3.1 跳频方式的频率选择
跳频测量要求有38个可用频点;
P-GSM 900MHz:带宽 21 MHz
E-GSM 900MHz:带宽 21 MHz
DCS 1800MHz:带宽 75 MHz
表19: 跳频频率的ARFCN
P-GSM900 10, 14, 17, 18, 22, 24, 26, 30, 31, 34, 38, 42, 45, 46, 50, 52, 54, 58, 59, 62, 66, 70,73, 74, 78, 80, 82, 86, 87, 90, 94, 98, 101, 102, 106, 108, 110, 114
E-GSM900 984, 988, 991, 992, 996, 998, 1000, 1004, 1005, 1008, 1012, 1016, 1019, 1020, 1022, 2, 6, 10, 14, 17, 18, 22, 24, 26, 30, 31, 34, 38, 42, 45, 46, 50, 52, 54, 58, 59, 62, 64
DCS-1800 522, 539, 543, 556, 564, 573, 585, 590, 606, 607, 624, 627, 641, 648, 658, 669,675,690, 692,709,711,726,732, 743, 753, 760, 774, 777, 794,795,811,816,828,837,845, 858, 862, 879
在仿真衰落的条件下,可用的频率范围可根据衰落仿真器的带宽另行选择。
5.1.3.2 理想的传播条件
a. 无多径传播;
b. 手机功率控制级: GSM900为7,DCS1800为3;
c. 用于发射机测试时,输入手机的射频电平为+63dBμV(emf);
d. 用于接收机测试时,输入手机的射频电平为+28dBμV(emf);
5.1.3.3 微波暗室
建议采用微波暗室作测试场点。微波暗室能够模拟自由空间环境,可用它作为室内测试场点替代上述室外测试场点。
微波暗室应能满足IEC489-2第5章及附录B的要求。
5.1.3.4 传导连接
由生产厂商提供相应的参数以适合其产品设备的要求。
5.1.3.5 标准测试信号
Cx信号表示有用信号,Ix信号表示无用信号。
C0:无调制连续载波信号。
C1:一种已调制的标准GSM信号。可根据不同的测试,选择相应的信道编码并决定是否设置加密模式。当该信号用于非跳频方式时,不用的7个时隙应包含空位突发脉冲,它们的功率电平相对于占用的时隙是可变的。
I0:未调制的连续载频信号。
I1:一种类似GSM信号的结构的GMSK调制的射频信号,各调制比特均直接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
I2:具有有效训练序列的标准GSM信号。各数据比特应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
5.1.3.7 测试时对ARFCN范围和传播条件的表示
表20 ARFCN范围的表示
项目 P-GSM900 DCS1800 E-GSM900
ARFCN低端 1~5 513~523 975~980
ARFCN中间 60~65 690~710 60~65
ARFCN高端 120~124 874~884 120~124
表21 传播条件的表示
项目 GSM900 DCS1800
RA RA250 RA130
HT HT100 HT100
TU高 TU50 TU50
TU低 TU3 TU1.5
EQ EQ50 EQ50
5.2 测试设备和工具
采用综测仪、系统模拟器。
测试工具: 测试仪器的精度应比被测设备高3~10倍。
5.3. 外观、结构检验方法
外观和结构用目测和手感法检查。
5.4 功能检验方法
5.4.1 用户终端业务
5.4.1.1 手机呼叫PSTN用户
a.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空闲的本地PSTN用户,被叫本地PSTN用户应答。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手机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PSTN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b.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被叫振铃时手机关机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空闲的本地PSTN用户,当被叫振铃,主叫听到回铃音时,主叫移动电话机关机。检查:呼叫应被中断,并能释放与本次呼叫有关的资源。
c.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被叫忙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使某一本地PSTN用户进行一个呼叫并保持通话状态;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此正在通话的PSTN用户。检查:主叫移动用户听到忙音或语音提示用户忙时,应能释放呼叫。
d.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被叫无应答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空闲的本地PSTN用户,被叫听到铃声后,不应答此呼叫。
检查:当被叫用户应答定时器超过设定的预定值时,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e.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被叫号码为空号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本地PSTN用户,但所拨号码为空号。检查:主叫移动用户应听到正确的空号通知,应能释放呼叫。
f. 手机呼叫本地PSTN用户,恶意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本地PSTN用户,且PSTN用户已登记了追查恶意呼叫业务。检查:MSC应能告警,并记录出主叫移动用户号码。
PSTN用户应答后,主叫移动用户挂机。检查:应能释放呼叫。
g. 手机呼叫长途PSTN用户,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呼叫空闲的长途PSTN用户,长途PSTN用户应答。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移动电话机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PSTN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5.4.1.2 PSTN用户呼叫手机
a. PSTN用户呼叫本地手机,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PSTN用户拨号,呼叫本地GSM移动用户,GSM移动用户应答。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PSTN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GSM移动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b. PSTN用户呼叫本地手机,被叫忙
将“呼叫等待”关闭,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注意不进行“无条件呼叫前转”或“遇忙呼叫前转”补充业务的登记;
移动电话机进行一个呼叫;
在A接口处接入No.7信令测试设备;
PSTN用户拨号,呼叫此忙移动用户。检查:MSC不应向被叫移动用户发寻呼消息;主叫PSTN用户应能听到忙音。
c. PSTN用户呼叫本地手机,被叫无应答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手机无呼叫转移;
PSTN用户拨号,呼叫本地GSM移动用户,GSM移动用户不应答此呼叫。检查:当被叫用户应答定时器(45s)超时时,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MSC/VLR进行应答超时处理,主叫PSTN用户应能得到“被叫无应答”指示。
d. PSTN用户呼叫本地手机,被叫IMSI分离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拔出移动电话机的SIM卡;
PSTN用户拨号,呼叫本地GSM移动用户。检查:PSTN用户应能听到被叫IMSI分离的正确通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e. PSTN用户呼叫本地手机,被叫无寻呼反应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将移动电话机放置一屏蔽处;
PSTN用户拨号,呼叫本地GSM移动用户。检查:PSTN用户应能听到被叫无寻呼反应的正确通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f. PSTN用户呼叫非本地手机,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PSTN用户拨号,呼叫非本地GSM移动用户,GSM移动用户应答。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能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PSTN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GSM移动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g. 长途PSTN用户呼叫手机,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长途PSTN用户拨号,呼叫GSM移动用户,GSM移动用户应答。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PSTN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GSM移动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5.4.1.3 手机呼叫手机
a.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应答后主叫MS先挂机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另一个移动电话机。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被叫振铃,主叫听回铃音。
被叫应答后,主叫移动电话机先挂机。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b.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应答后被叫手机先挂机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另一个移动电话机。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被叫振铃,主叫听回铃音。
被叫应答后,被叫先挂机。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c.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忙
将“呼叫等待”关掉,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注意:不进行“无条件呼叫前转”或“遇忙呼叫前转”补充业务的登记;
将其中一个移动电话机进行一个呼叫;
在A接口处接入No.7信令测试设备;
另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处于忙状态的移动电话机。检查:MSC不应向忙移动电话机发寻呼信息;主叫移动电话机应听到忙音;被叫正在进行的呼叫应不受影响。
d.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无应答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注意:不进行“无条件呼叫前转”或“无应答呼叫前转”补充业务的登记;
在A接口处接入No.7信令测试设备;
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另一个移动电话机。被叫听到铃声后,不应答此呼叫。检查:当被叫用户应答定时器(45s)超时时,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MSC/VLR进行应答超时处理,主叫手机应能得到“被叫无应答”指示。
e.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IMSI分离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拔出一个移动电话机的SIM卡;
另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此已拔出SIM卡的移动电话机。检查:主叫手机应能听到被叫IMSI分离的正确通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f.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无寻呼反应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将一个移动电话机放置于一屏蔽处;
另一个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此移动电话机。检查:主叫移动用户应能听到被叫无寻呼反应的正确通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g. 手机呼叫手机,被叫号码为空号
将移动电话机在HLR及VLR中登记;
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GSM移动用户,但此号码为空号。检查:主叫应能听到正确的空号通知;应能释放呼叫。
h. 手机呼叫手机,无线信道拥塞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使两个移动电话机在不同的BSC区;
使用人机命令,闭塞被叫移动电话机所在BSC或BTS区的所有无线信道;
主叫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被叫移动电话机。检查:主叫移动电话机应能听到系统拥塞音,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i. 手机呼叫手机,中继忙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使两个移动电话机在不同的BSC区;
使用人机命令,闭塞被叫移动电话机所在BSC与MSC间的所有中继信道;
主叫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被叫移动电话机。检查:主叫移动电话机应能听到系统拥塞音;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j. 手机呼叫非本地手机,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电话机在HLR及VLR中登记;
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非本地的GSM移动用户。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主叫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被叫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k. 非本地手机呼叫手机,基本呼叫(被叫空闲)
将移动电话机在HLR及VLR中登记;
一个非本地移动电话机拨号,呼叫被测GSM移动用户。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完成呼叫。
观察呼叫并保持通话一段时间。检查:通话应能保持稳定性。
主叫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被叫用户挂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5.4.1.4 手机进行国际呼叫
a. 手机始发国际呼叫
将移动电话机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电话机始发一个国际呼叫。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
移动电话机释放呼叫。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b. 手机接收国际呼叫
将移动电话机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从国外始发一个国际呼叫,呼叫此移动电话机。检查:应能建立话音链路。
主叫方挂机。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5.4.1.5 手机特服呼叫
a. 手机紧急呼叫
检查SIM卡,应在移动电话机中;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拔出SIM卡,移动用户拨号进行紧急呼叫。检查:呼叫应能成功完成,被接至最近的紧急中心,并建立话音链路;MSC应能记录出主、被叫号码、通话曰期、通话时间、并能告警。
移动用户挂机。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b. 手机呼叫其他特服业务
检查SIM卡,应在移动电话机中;
将移动用户在HLR及VLR中进行登记;
移动用户拨号,进行特服业务呼叫。检查:呼叫应能成功接至特服台,可正常对话。
移动用户挂机。检查:应能立即释放此呼叫及相关资源。
5.4.2 短消息及语音信箱业务
a. 点到点短消息业务
被测手机应能通过BSS与MSC进行通信;
在VLR和HLR中,均有被测用户的数据,向被测用户提供短消息业务,且用户数据中无呼叫闭锁类业务限制;
移动用户A输入移动电话B的被叫号码,并向移动用户B发送短消息。
检查:移动用户B应能正确地接收到短消息。
b. 短消息溢出指示
被测手机应能通过BSS与MSC进行通信;
在VLR和HLR中,均有被测用户的数据,被测移动用户HLR中没有移动电话机不可及标记和存储容量溢出标记;
多次向移动电话机传送短消息,直至其移动电话机的短消息存储器已满;
用手机向被测用户发送短消息。
检查:由于移动电话机存储器已满,最后一则短消息没收到。在HLR中设置MCEF标记,短消息业务中心有未发送成功的的记录。
5.4.3 承载业务
各地可根据提供承载业务的情况,决定测试项目。验证其是否能向用户提供下列承载业务300~9600bit/s非同步数据;1200~9600bit/s同步数据;300~9600bit/s异步数据PAD接入;交替语音与300~9600bit/s数据。
5.4.4 补充业务的检测
5.4.4.1 号码识别类
5.4.4.1.1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
a.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主叫用户为移动用户
将两个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业务;
用户A和用户B已在VLR中登记;
用户B呼叫用户A。
检查:传送的主叫号码显示在用户A移动电话上。
b.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主叫用户为PSTN用户
将移动用户A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业务;
移动用户A在VLR中登记;
用户B呼叫移动用户A。
检查:传送的主叫号码显示在被叫用户A移动电话上。
5.4.4.1.2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
a. 主叫用户A的CLIR业务为永久模式,被叫用户B有CLIP业务,A、B均为移动用户
将用户A和B在HLR中登记,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限制业务(永久模式),在用户B的HLR用户表中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业务;
用户A和B在VLR中登记;
用户A拨号,呼叫用户B。
检查:用户A的号码不会显示在用户B的移动电话上,用户B应答。用户A释放呼叫。
b. 主叫用户A的CLIR业务为临时模式,默认值为显示限制
将用户A和B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限制业务,签约选项为临时模式,默认值为显示限制。在用户B的HLR用户表中向其提供主叫号码识别显示业务;
将用户A和B在VLR中登记;
用户A拨打用户B号码,呼叫用户B。
检查:用户A的号码没有显示在用户B的移动电话上。
5.4.4.1.3 连接号码识别显示
连接用户为移动用户
将移动用户A和B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连接号码识别显示业务;
用户A和B已在VLR中登记;
用户A拨用户B的号码,呼叫用户B。
检查:用户B的号码显示在用户A移动电话上。
5.4.4.1.4 连接号码识别限制
主叫用户有COLP,连接用户有COLR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连接号码识别限制业务;
将移动电话机在VLR中登记;
用户A呼叫用户B。
检查:用户B的号码不被显示在用户A上。
5.4.4.2 呼叫转移类
5.4.4.2.1 无条件呼叫转移
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查询、登记、删除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注册,向此用户提供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查询其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状态。
检查:其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状态应正确显示在移动电话机上。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进行无条件呼叫前转业务的登记。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登记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登记了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标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进行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删除。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删除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删除了无条件呼叫转移业务的标记。
5.4.4.2.2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
a.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A、C用户为手机,C空闲
将三个移动电话机在HLR中登记,并在B用户的用户表中,激活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转移号码为用户C的号码;
将三个用户在VLR中登记;
使用户B进行一个呼叫,并保持通话状态;
用户A拨号,呼叫用户B。
检查: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用户C,用户C应能听到振铃,在A和C之间建立正确连接。
用户C应答,释放呼叫。
检查:应能释放话音链路及其他与本次呼叫有关的资源。
b.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A用户为手机,C用户为PSTN用户,C空闲
将两个移动电话机(A、B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B用户的用户表中,激活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转移号码为用户C的号码,C为PSTN用户;
将两个用户(A、B用户)在VLR中登记;
使用户B进行一个呼叫,并保持通话状态;
用户A拨号,呼叫用户B。
检查: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用户C,用户C应能听到振铃,在A和C之间建立正确连接。
用户C应答,释放呼叫。
检查:应能释放话音链路及其他与本次呼叫有关的资源。
c.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A用户为PSTN用户,C用户为手机用户,C空闲
将两个移动电话机(B、C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B用户的用户表中,激活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转移号码为用户C的号码;
将两个用户(B、C用户)在VLR中登记;
使用户B进行一个呼叫,并保持通话状态;
用户A拨号,呼叫用户B。
检查: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用户C,用户C应能听到振铃,话音链路应正确连接。
用户C应答,释放呼叫。
检查:应能释放话音链路及其他与本次呼叫有关的资源。
d. 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A、C用户均为PSTN用户,C空闲
将移动电话机(B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B用户的用户表中,激活遇移动用户忙呼叫转移,转移号码为用户C的号码,C为PSTN;
将B用户在VLR中登记;
使用户B进行一个呼叫,并保持通话状态;
用户A拨号,呼叫用户B。
检查: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用户C,用户C应能听到振铃,话音链路应正确连接。
用户C应答,释放呼叫。
检查:应能释放话音链路及其他与本次呼叫有关的资源。
5.4.4.2.3 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
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基本操作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注册,已向此用户提供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进行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业务的登记。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业务登记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登记了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转移业务的标记。
关掉移动电话机电源,呼叫此移动电话机。
检查: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该用户,话音链路应正确连接。
释放呼叫,将此移动电话机放置于一屏蔽处,呼叫此移动电话机。
检查:呼叫应能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该用户,话音链路应正确连接。
5.4.4.2.4 遇移动用户无应答呼叫转移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注册,已向此用户提供遇移动用户无应答呼叫转移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进行遇移动用户无应答呼叫转移业务的登记。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遇移动用户无应答呼叫转移业务登记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登记了遇移动用户无应答呼叫转移业务的标记。
呼叫此移动电话机,移动电话机不应答此呼叫。
检查:45s后,呼叫应按用户所登记的号码,转移至正确的用户,话音链路应正确连接。
5.4.4.3 呼叫完成类
5.4.4.3.1 呼叫等待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注册向此用户提供呼叫等待业务;
将移动用户在VLR中登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或语音激活呼叫等待业务。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呼叫等待业务已激活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激活呼叫等待业务的标记。
移动电话机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去活呼叫等待业务。
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呼叫等待业务已去活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激活呼叫等待业务的标记。
5.4.4.3.2 呼叫保持
将A、B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B用户的HLR用户表中向其提供呼叫保持业务;
将A、B用户在VLR中登记;
用户C发起和用户B的呼叫;
呼叫成功建立后,用户B将用户C置于保持并发起和用户A的呼叫(在移动电话上输入用户A的号码后发送)。
检查:用户C被成功地置于保持;用户B和A能进行双向通话。
用户C终止通话;检查:应能立即释放语音链路。
5.4.4.4 多方通信类
a. 加入一个远端用户
将A、B、C,三个移动电话机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呼叫保持业务、多方通信业务。
将3个移动电话机在VLR中登记;
用户A呼叫用户B;
呼叫建立成功后,用户A保持和用户B的呼叫,发起和用户C的呼叫;
用户A和C呼叫建立成功后,用户A调用多方通信业务。
检查:A、B、C三方能相互通话。
b. 多方会话
将A、B、C3个移动电话机在HLR中登记,并在用户A的HLR用户表中注册向其提供呼叫等待业务、呼叫保持业务、多方通信业务。
将3个移动电话机在VLR中登记;
用户A呼叫用户B;
呼叫建立成功后,用户C呼叫用户A;
用户A应收到呼叫等待指示。用户A按照操作程序保持和用户B的呼叫,应答来自用户C的等待呼叫;
成功地建立保持呼叫和活动呼叫后,用户A调用多方通信业务。
检查:A、B、C三方能相互通话。
5.4.4.5 计费类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并在其HLR用户表中向其提供计费通知业务。
将移动电话机在VLR中登记;
用户A呼叫用户B;
检查:呼叫成功建立,用PIN2预先设定好后,移动电话机上应正确显示当前通话的话费和累加费用。
5.4.4.6 呼叫限制类
5.4.4.6.1 闭锁所有出局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操作员通过人机命令激活用户的限制所有出局呼叫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此移动用户进行一个普通的始发呼叫。检查:此呼叫将失败。
此移动用户进行一个紧急呼叫(拨“112”)。检查:呼叫成功。
另一个移动用户呼叫此移动用户。检查:呼叫将成功。
5.4.4.6.2 闭锁所有国际出局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操作员通过人机命令向其提供限制所有国际出呼叫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此移动用户进行国际始发呼叫。检查:此呼叫将失败。
此移动用户进行国内始发呼叫。检查:此呼叫将成功。
此移动用户进行本地始发呼叫。检查:此呼叫将成功。
5.4.4.6.3 闭锁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局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操作员通过人机命令,激活用户的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检查:业务应已激活。
操作员删除用户的此业务。检查:业务应已被删除。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或语音拨打,进行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的登记。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登记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登记了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的标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或语音拨打,进行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的删除。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删除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删除了限制所有除归属PLMN国家外的出呼叫业务的标记。
5.4.4.6.4 闭锁所有入局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操作员通过人机命令激活用户的限制所有入呼叫业务。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PSTN用户呼叫此移动用户。检查:此呼叫将失败。
此移动用户始发一个呼叫。检查:呼叫成功。
另一个移动电话机呼叫此移动电话机。检查:呼叫将失败。
5.4.4.6.5 闭锁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局呼叫
将移动用户在HLR中登记;
移动用户已在VLR中登记;
操作员通过人机命令,激活用户的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检查:业务应已激活。
操作员删除用户的此业务。检查:业务应已被删除。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或语音拨打,进行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的登记。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登记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登记了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的标记。
移动用户通过拨打补充业务操作码或语音拨打,进行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的删除。检查:移动电话机应获得其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删除的确认;HLR和VLR中应有移动电话机已删除了限制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用户的入呼叫业务的标记。
5.5 电性能试验方法
5.5.1 发射机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5.5.1.1 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a. 手机连接到SS(系统模拟器)。
b. SS产生一个对手机的呼叫,手机应答。SS指令手机为跳频模式,并激活加密模式,跳频带宽见5.1.3.1.
c. SS指令手机完成业务信道的环回(信道译码器输出至信道编码器输入),并产生标准测试信号C1。
d. SS捕捉来自手机突发脉冲里的一系列相位采集信号,最小采集速率为2/T,T为调制周期。接收相位的轨迹需有至少294个采集点阵列来表示。
e. SS对计算出手机实际发射的频率和相位差,并根据已知的比特模式和GSM05.04规范中调制器的定义计算出期望的频率和相位值,从而得出手机的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
f. 对20个不必是连续的脉冲重复d至e项。
g.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手机输出最大功率电平,重复d至f项。
h.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手机输出最小功率电平,重复d至f项。
5.5.1.2 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
初始条件:手机处于空闲更新状态,服务小区的BCCH在ARFCN的中端。
a. 设服务小区BCCH与TCH的电平比参考灵敏度高10dB,SS衰落功能为RA。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SS等待30s,使手机稳定于这些条件。SS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手机的第一个突发脉冲。
b. SS计算出捕捉到突发脉冲的频率误差。
c. SS将服务小区BCCH与TCH参考灵敏度电平设为手机类型可适用的参考灵敏度电平,衰减功能也设为RA,经30s使手机稳定于这些条件。
d. SS捕捉手机发来的TCH中的突发脉冲。
e. SS分别计算出实际和期望的相位和频率,从而确定单个突发脉冲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f. 在另外5个业务信道突发脉冲上重复d至e项,每两个突发脉冲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0s。
g. 再将初始条件建立一次,设衰落功能为HT100,重复a至f项。
h. 再将初始条件建立一次,设衰落功能为TU50,重复a至f项。
i. 再将初始条件建立一次,重复a和b项。且满足:服务小区BCCH与TCH电平比参考灵敏度高18dB;在激活信道的相同标称载频上,SS向手机输入两个不相关的干扰信号,在载频上的BCCH和TCH比TCH的电平低10dB,并且以随机数据调制(包括训练序列比特)。设所有信道的衰落功能为TU低。
j. 经过100s让手机稳定于这些条件。
k. 重做d至f项,但f中测试时间扩展为200s,测试的突发脉冲数增加为20个。
l. 在频道号为高端ARFCN和低端ARFCN上,重做a至k项。
5.5.1.3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
具有天线头手机的测试
a. 将手机连接至SS,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MS应答,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手机在测试条件下功率等级的TXPWR_MAX_CCH设为最大。对DCS 1800的手机, POWER_OFFSET(功率偏移)参数设为6dB。
b. 测量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SS对手机发射的突发脉冲幅度以2/T(T为比特周期)最小采样速率采样后,识别出14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序列比特13至14的跃变点,并将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0dB参考。
c. 测量突发脉冲定时。将b项中识别出的跃变点与SS发送给手机的突发脉冲中相应的跃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d. 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在b项中得到的功率采样点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e. SS指令手机为功率控制的每一级(见表3),重复b至d项。
f. 频道号在ARFCN的高端、低端的频道上,SS设置手机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b至d项。
g. SS指令手机在ARFCN中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此情况既可发生在切换过程也可发生在对无线资源的一个新请求时。切换过程手机功率控制等级指示HANDOVER COMMAND(功率切换)为最大级。接入突发脉冲情况时手机将应用功率等级指示MS_TXPWR_MAX_CCH参数。如果对于DCS 1800 手机的功率等级为3,手机将应用POWER_OFFSET(功率偏移)参数。
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末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该发射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0dB参考。
h. SS将g项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i. SS将g项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j. 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手机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对GSM 900是+23dBm,对DCS 1800是+10dBm)重做g至i项。
5.5.1.4 输出射频频谱
a. 按一般呼叫建立过程建立一个呼叫。SS发出一个对手机的呼叫,手机应答。SS指令手机进入跳频模式,跳频模式包含3个信道,第一个频道号在ARFCN的低端,第二个频道号处于ARFCN的中间,第三个频道号在ARFCN的高端。
注:这里虽然是对处于跳频模式的手机进行测试,但各次测试只针对单个频道。
SS指令手机在无擦除帧的情况下完成业务信道回环。SS产生标准测试信号C1,手机的输入电平为23dBμV(emf)。以下b到h项,频道号处于ARFCN中间。
b. SS指令手机工作于最大功率控制级。频谱分析仪的设置如下:
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30kHz
“控制选通”频谱分析仪的视频信号,使突发脉冲串的比特87~132中至少40个比特所产生的频谱为唯一的被测频谱。
频谱分析仪应对200个以上这样的突发脉冲进行测试,并取平均。
c. 通过改变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测试功率电平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从载频到1800kHz之间测试频率间隔为30kHz的所有倍数。
d. 频谱分析仪上的结果和视频带宽调整至100kHz,在如下频率上测量:
从载频到相关发射带边缘偏移1800kHz的每路ARFCN上测量功率电平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
在±2MHz内测量功率电平,测试频率间隔为200kHz,测量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
在925~960MHz频带内测量功率电平,测试频率间隔为200kHz,测量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
在1805~1880MHz频带内测量功率电平,测试频率间隔为200kHz,测量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
e. 手机在最小功率控制级,重新设置b项。
f. 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
FT
FT+100kHz FT-100kHz
FT+200kHz FT-200kHz
FT+250kHz FT-250kHz
FT+200kHz×N FT-200kHz×N
N=2,3,4,5,6,7,8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
g. 将频谱分析仪的设置调整为:
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100kHz
峰值保持
手机在最大功率控制级。
h. 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
FT+400kHz FT-400kHz
FT+600kHz FT-600kHz
FT+1.2MHz FT-1.2MHz
FT+1.8MHz FT-1.8MHz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在各个频率上的测量时间应至少包括10个突发脉冲的传输时间。
i. 对功率控制级7和11,重复h项。
j. 将a项中频谱分析仪调谐为频道号为ARFCN低端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b、f、g、h项,i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11。
k. 将频谱分析仪调谐为频道号为ARFCN高端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b、f、g、h项,i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11。
5.5.2 接收机技术指标的测量方法
测试原则
每一个测试都需按下述方式进行:
a. 建立所要求的测试条件,为每个测试设置特定的参数值:最小样本数和错误率极限值(事件数)。
b. 进行测试并记录给出的样本数(发送的比特或帧)和发生的错误率(有差错的比特和帧)。
c. 在下列任一种条件成立时即终止测试并判定结果(通过或失败)。
当满足: 样本数≥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错误率极限值 失败
当满足: 样本数≥最小样本数
错误率<错误率极限值 通过
5.5.2.1 坏帧指示性能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全速率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跳频模式),手机应答,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b. SS指令手机完成业务信道的环回,同时将BFI信息传给SS。
c. SS模拟一个处于DTX工作模式的BSS。在不发射信号期间,SS以比参考灵敏度高11dB的电平发射一个用随机数据调制的载频。SACCH以比参考灵敏度高20dB的电平正常发射,携带有效信息的SID按正确时间间隔以比参考灵敏度高20dB的电平发射,在SACCH和SID帧发射期间,随机数据不连续。
d. SS持续发射TCH/FS信息帧的最小样本数并检查手机环回信号的坏帧指示(BFI)。在SS发送SID帧期间SS记录BFI未置1的帧数。
e. 将全速率业务信道改为半速率业务信道,重复a至d项。
5.5.2.2 参考灵敏度
5.5.2.2.1 全速率业务信道(TCH/FS)的参考灵敏度
a. SS建立6个相邻小区BCCH,且信号强度处于15 dBμV(emf)~35 dBμV(emf)之间。BCCH的任何一个ARFCN不能与进行测试的业务信道是共信道或是邻信道。
SS建立与手机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对DCS1800而言在ARFCN的中间,对GSM900而言,ARFCN为70。SS指令手机工作于最大功率控制级。
SS在TCH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SS指令手机完成业务信道的环回,同时帧擦除事件传给SS。
b. SS的衰落功能设为TU高。
c. SS设置信号的幅度为相应的参考灵敏度电平。
d. SS将它发给手机的信号数据与经手机解调和译码后环回的信号作比较,检查帧擦除指示。
e. SS检查Ⅱ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I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f. SS检查Ib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b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g. SS检查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帧擦除事件。若无BFI置1,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
h. 分别在频道号为CS1800,ARFCN的低端;GSM900,ARFCN为5,以及ARFCN的高端重做b至g项。
i. b项中SS衰减功能分别设置为RA和HT。重做c至g项。
j. b项中SS衰减功能设为静态。指令手机进入跳频模式,重做c至g项。信号的幅度设置为同c项,除有效时隙外的其它时隙电平设置为比参考灵敏度高20dB。(这将间接测量邻时隙信道抑制)。
5.5.2.2.2 半速率业务信道(TCH/HS)的参考灵敏度
a. SS建立6个相邻小区BCCH,且信号强度处于15 dBμV(emf)~35 dBμV(emf)之间。BCCH的任何一个ARFCN不能与进行测试的业务信道是共信道或是邻信道。
SS建立与手机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间,SS指令手机工作于最大功率控制级。
SS在TCH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b.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检测用测试环回A。
注:测试环回A是在上行链路中发给SS的以BFI置为1进行的帧检测。
c. SS的衰落功能设为TU高。
d. SS设置信号的幅度设为相应的参考灵敏度电平。
e. SS将它发给手机的信号数据与经手机解调和译码后环回的信号作比较,检查帧擦除指示。
f. SS检查Ⅱ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I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g. SS检查Ib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b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h. SS检查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帧擦除事件。若无BFI置1,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
i. SS衰减功能分别设置为RA和HT,重做e和f。
j. SS增加信号的幅度高于参考灵敏度电平20dB,并且SS指令手机开启测试回环A,关闭测试回环D。SS的衰落功能设为TU高。
注:测试环回D是指在上行链路中发给SS的帧标记BFI=1或UFI=1。
k. SS设置信号的幅度为参考灵敏度电平。
l. SS将它发给手机的信号数据与经MS解调和译码后环回的信号作比较,检查帧擦除/不可靠帧指示。
m. SS检查Ib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b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n. SS检查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不可靠帧事件。若无BFI/UFI置1,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
5.5.2.2.3 数据信道的参考灵敏度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启用TCH/(F9.6,F4.8或F2.4)和TCH/(H4.8或H2.4)之一。
手机应答呼叫,并工作于最大功率电平。
SS将在TCH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检测。
b. SS将衰落功能设为HT。
c. SS设置有用信号电平幅度为参考灵敏度电平。
d. 对连续比特的最小样本数,SS将发射的比特与接收到的作比较,记录每个差错比特作为一个误差事件。
e. SS设置有用信号的电平为28dBμV(emf)。
f. SS指令手机开启TCH环回。
g. SS指令手机换到其他的数据信道。
h. 分别对数据信道TCH/H4.8,TCH/F4.8,TCH/F2.4和TCH/H2.4重复c至g项。
5.5.2.2.4 FACCH的参考灵敏度
a. 在ARFCN的低端以TCH/F按一般呼叫建立过程建立一个呼叫。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SS将在TCH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b. SS衰落功能设为TU高。
c. SS设置有用信号电平幅度为参考灵敏度电平。
d. SS发送一个不需要手机层3响应的消息。若信号过低,手机就可能不能用RR帧来证实层2帧,这时SS将重发层2帧,每一个重发的层2帧将指示出一个帧擦除事件。
e. SS在FACCH/F帧的采集最小样本数期间确定帧擦除事件。
f. 在ARFCN的中端以TCH/H按一般呼叫建立过程建立一个呼叫,重复a至d项。
g. SS在FACCH/H帧的采集最小样本数期间确定帧擦除事件。
5.5.2.3 接收机适用的输入电平范围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
b. SS比较发给手机的数据与经解调和译码后从接收机环回的信号。SS通过检验Ⅱ类连续比特采集的最小样本数序列,测量Ⅱ类TCH/FS未保护比特的误码率(BER),记下误差事件的数目。
c. 提高接收机输入端的有用信号幅度为73dBμV(emf),重复b项。
d. 将接收机输入端有用信号的幅度分别设为:GSM900 98dBμV(emf);DCS1800 90dBμV(emf),重复b项。
e. SS衰落功能设为EQ。
f. 将有用信号的幅度设为比参考灵敏度电平高20dB,并且接收端的输入为73dBμV(emf),重复b项。
5.5.2.4 共信道抑制
5.5.2.4.1 TCH/FS的共信道抑制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功率控制等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有用信号)。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
b. 除去有用信号,SS产生一个独立的干扰信号I1(无用信号)。无用信号为随机数调制的连续信号,与有用信号的比特转换无固定关系,其电平比有用信号低9dB。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衰落特性为TU低。
c. SS比较发出的信号与经解调和译码后从手机接收机环回的信号,检查帧擦除指示。
d. SS通过检验TCH/FS信息连续帧II类和Ib类的最小样本数序列,测量TCH/FS的帧擦除率,若无坏帧指示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记下帧擦除事件的数目,同时判定II类和Ib类比特RBER。
e. 重复b至d项,但b项中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均设置为TU高,跳频信号,手机也被SS指令进入跳频模式,在5MHz频段内至少要覆盖10个频道,跳频段应以在ARFCN中端的一频道为中心,见5.1.3.1。
5.5.2.4.2 TCH/HS的共信道抑制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功率控制等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有用信号)。
b. 除去有用信号,SS产生一个独立的干扰信号I1(无用信号)。无用信号为连续信号,且与有用信号的比特转换无固定关系,其电平比有用信号低9dB。
c. 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衰落特性设为TU高。SS指令手机进入跳频模式。跳频模型在5MHz频段内至少要覆盖10个频道,跳频段应以在ARFCN中端的一频道为中心。(详细定义见5.1.3.1)
d.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检测用测试环回A。
e. SS将它发给手机的信号数据与经MS解调和译码后环回的信号作比较,检查帧擦除指示。
f. SS检查Ⅱ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I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g. SS检查Ib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b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的帧。
h. SS检查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帧擦除事件。若无BFI置1,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
i. SS指令手机开启测试环回A,关闭测试环回D。
j. SS将它发给手机的信号数据与经MS解调和译码后环回的信号作比较,检查帧擦除指示/不可靠帧指示。
k. SS检查Ib类连续比特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b类比特残余比特差错事件的数目,这些比特取自BFI置0或UFI置0的帧。
l. SS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不可靠帧事件的数目,若BFI或UFI为1,则表示该帧被成功接收。
5.5.2.4.3 FACCH的共信道抑制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对手机支持语音的将是TCH/FS,对手机不支持语音的,将应用TCH/(F9.6,F4.8或F2.4)中任何一个支持。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有用信号)。
b. 除去有用信号,SS产生一个独立的干扰信号I1(无用信号)。无用信号为随机数调制的连续信号,与有用信号的比特转换无固定关系,其电平比有用信号低9dB。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衰落特性为TU低。
c. SS发送一个不需要手机层3响应的消息。由于存在共信道的干扰,手机不能确认层2帧。这时SS将重发层2帧,每一个重发的层2帧将指示出一个帧擦除事件。SS判定FACCH/F最小样本数序列中的帧擦除事件。
d.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对手机支持语音的将是TCH/HS,对手机不支持语音的,将应用TCH/(H4.8或H2.4)中任何一个支持。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H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有用信号)。
e 重做c至d项。
5.5.2.5 邻信道抑制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功率控制等级设为最大。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有用信号)。
b. 除去有用信号,SS产生一个独立的干扰信号I1(无用信号)。无用信号为连续信号,且与有用信号的比特转换无固定关系,其电平比有用信号低9dB。无用信号的标称频率比有用信号高200kHz。
有用信号和无用信号的衰落特性均设为TU高。
c. SS比较它发出的信号数据与经解调、译码后从接收机环回的信号,检查帧擦除指示。
d. SS通过检验连续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测TCH/FS的帧擦除率,记录帧擦除事件数。同时判定II类和Ib类比特RBER。
SS发送一个不需要手机层3响应的消息,由于存在邻信道干扰,手机可能不能证实层2帧,每一个重发的层2帧将指示一个帧擦除事件。SS判定最小FACCH/F帧样本数序列中的帧擦除事件。
e. SS通过检验Ib类和II类连续帧最小样本数序列判定II类和Ib类RBER的数目,比特数不仅仅取自已给出的无坏帧指示的帧。
f. 重复c与d项,但b中I1标称频率应低于C1标称频率200kHz。
g. 当I1的标称频率偏离C1标称频率400kHz,且电平高出C141dB时,重复d至f项。
5.5.2.6 互调抑制
测量代表最严重情形的3阶互调。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的中端)。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b. 有用信号的电平高出参考灵敏度电平4dB。(见表22)
表22 两干扰信号电平设置
GSM 900 DCS 1800
4、5级 2、3级 1、2级 3级
有用信号
dBμV(emf)
15
13
17
15
第一个干扰
dBμV(emf)
64
74
64
68
第二个干扰
dBμV(emf)
63
63
64
68
c.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
d. SS同时生成一个静态有用信号和两个静态干扰(无用)信号,信号间的调制无相关性。
第一个干扰信号的频率高于标称频率800kHz,为静态未调制信号。
第二个干扰信号的频率高于标称频率1600kHz,为静态随机数调制的连续信号。
两干扰信号电平设置见表25。
e. SS比较发出的信号数据与经解调、译码后从RX环回的信号,检查帧擦除指示。
SS通过检验连续比特(取自无帧擦除指示的那些帧)的最小样本数序列,测II类比特RBER,记录误差事件的数目。
SS发送一个不需要手机层3响应的消息,由于存在邻信道干扰,手机可能不能证实层2帧,每一个重发的层2帧将指示一个帧擦除事件。SS判定最小FACCH/F帧样本数序列中的帧擦除事件。
f. 两个干扰信号频率分别低于标称频率800kHz、1600kHz时,重复e项。
g. 让RX工作于频道号在ARFCN的低端,重复c至f项。
h. 让RX工作于频道号在ARFCN的高端,重复c至f项。
5.5.2.7 阻塞与杂散响应
5.5.2.7.1 语音信道的阻塞与杂散响应
a. 除非BCCH频率表为空,SS按一般呼叫建立过程建立与手机的通信,在手机支持的任意一个ARFCN的TCH上,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TCH频率FR)
SS指令手机其业务信道环回信号帧擦除事件。
b. SS同时产生一个静态有用信号和一个静态干扰信号,静态有用信号电平应高出参考灵敏度4dB。
c. 静态无用信号为FB连续波信号(标准测试信号I0)FB为处于100kHz至12.75GHz(FR±600kHz除外)范围内的一系列频点上,取值详见d项。
FR为RX的中心频率,FB为200kHz的整数倍频率。
d. 测量信号的频率为以下3项的组合:
1) 总的频率范围为:
P-GSM900:[F10+(IF1+ IF2+••• IFn+12.5MHz)]与[F10-(IF1+ IF2+••• IFn+12.5MHz)]之间的频率;
E-GSM900:[F10+(IF1+ IF2+••• IFn+17.5MHz)]与[F10-(IF1+ IF2+••• IFn+17.5MHz)]之间的频率;
DCS1800: [F10+(IF1+ IF2+••• IFn+37.5MHz)]与[F10-(IF1+ IF2+••• IFn+37.5MHz)]之间的频率;
其中距相关接收带宽两边缘±100MHz范围内的频率除外。
按200kHz的间隔取测试频率。
2)IF1,IF1+200kHz,IF1-200kHz
3)mF10 +IF1,mF10 -IF1,m是≥2的正整数,计算出的频率必须位于100kHz~12.75GHz的频率范围内。
如果2)与3)的中频率位于1)中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不必重复测试。
4)对于1)中规定的频率以外,应该从距离1)定义的边缘10MHz的频点开始测试,以10MHz的间隔在100kHz~12.75GHz频带内测试。
注:F10为接收机第一次混频的本振频率;
IF1……IFn为n个中频;
F10、IF1 、IF2 、……IFn应由制造厂家给定。
e. 无用信号的电平设置按照表13。
f. SS对它发给手机的数据信号与从手机接收机环回的经解调、译码后的信号进行比较,并检查帧擦除指示。
SS测量II类比特RBER的方法是检查II类的最大样本序列的连续比特,其中各比特只从没有坏帧指示的帧中提取,并记录差错事件。
如果d项中2)、3)、4)预计的频率上出现测量结果失败,那么便在±200kHz的相邻频道上重复测量,若这两个频率中任何一个失败,那么应该测量下一个±200kHz的邻频道,此过程一直持续到测量出所有失败频率,记录这一组连续失败频率的个数。
5.5.2.7.2 控制信道的阻塞与杂散响应
a. 除非BCCH频率表为空,SS按一般呼叫建立过程建立与手机的通信,在手机支持的任意一个ARFCN的TCH上,功率控制级设为最大。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TCH频率FR)
b. SS发送一个不需要手机层3响应的消息,由于存在干扰信号,手机可能不能证实层2帧,每一个重发的层2帧将指示一个帧擦除事件。SS判定最小FACCH/F帧样本数序列中的帧擦除事件。
c. SS同时产生一个TU高的有用信号和静态干扰信号。SS设置有用信号的幅度比参考灵敏度高4dB。
d. 静态无用信号为频率是FB的C.W.信号(标准测试信号I0)。FB为处于100kHz至12.75GHz(FR±600kHz除外)范围内的一系列频点上。
FR为RX的中心频率,FB为200kHz的整数倍频率。
测量信号的频率为以下3项的组合:
1) 总的频率范围为:
P-GSM900:[F10+(IF1+ IF2+••• IFn+12.5MHz)]与[F10-(IF1+ IF2+••• IFn+12.5MHz)]之间的频率;
E-GSM900:[F10+(IF1+ IF2+••• IFn+17.5MHz)]与[F10-(IF1+ IF2+••• IFn+17.5MHz)]之间的频率;
DCS1800: [F10+(IF1+ IF2+••• IFn+37.5MHz)]与[F10-(IF1+ IF2+••• IFn+37.5MHz)]之间的频率;
其中距相关接收带宽两边缘±100MHz范围内的频率除外。
按200kHz的间隔取测试频率。
2)IF1,IF1+200kHz,IF1-200kHz
3)mF10 +IF1,mF10 -IF1,m是≥2的正整数,计算出的频率必须位于100kHz~12.75GHz的频率范围内。
如果2)与3)的中频率位于1)中规定的频率范围内不必重复测试。
4)对于1)中规定的频率以外,应该从距离1)定义的边缘10MHz的频点开始测试,以10MHz的间隔在100kHz~12.75GHz频带内测试。
注:F10为接收机第一次混频的本振频率;
IF1……IFn为n个中频;
F10、IF1 、IF2 、……IFn应由制造厂家给定。
e. 无用信号的电平设置按照表13。
f. SS判定最小样本数序列的帧擦除事件数。如果指示失败,就将被记录。
如果d项中2)、3)、4)预计的频率上出现测量结果失败,那么便在±200kHz的相邻频道上重复测量,若这两个频率中任何一个失败,那么应该测量下一个±200kHz的邻频道,此过程一直持续到测量出所有失败频率,记录这一组连续失败频率的个数。
5.5.3 杂散发射
5.5.3.1 传导型杂散发射
5.5.3.1.1 手机被分配一个信道(专用模式)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并指令手机输出功率为最大。
SS指令手机将其信道译码器输出环回到信道编码器输入。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b. 在100kHz~12.75GHz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杂散发射在负载为50Ω收发信机的连接器端测试,对低于限值6dB的杂散发射忽略不计。
SS中功率指示为峰值功率,测试带宽应基于5极同步调谐滤波器且符合表23的规定。
在每一个频率上,测量应持续至少一个TDMA帧,空闲帧除外。
表23 测试带宽
频段 频率偏置 滤波器带宽 近似的视频带宽
100kHz~50MHz ---- 10kHz 30kHz
50MHz~500MHz ---- 100kHz 300kHz
500MHz~12.75GHz
不包括Tx频带)
P-GSM:890~915MHz
E-GSM:880~915MHz
DCS:1710~1785MHz
和(Rx频带)
925~960MHz
1805~1880MHz 0MHz~10MHz
≥10MHz
≥20MHz
≥30MHz
(偏离TX频带) 100kHz
300kHz
1MHz
3MHz 300kHz
1MHz
3MHz
3MHz
P-GSM:890~915MHz
E-GSM:880~915MHz
DCS:1710~1785MHz 1.8MHz~6.0MHz
>6.0MHz
(偏离TX载频) 30kHz
100kHz 100kHz
300kHz
5.5.3.1.2 空闲模式
a. 来自服务小区的BCCH信息内容应确保周期位置更新不被激活,且寻呼模式被连续设为寻呼重组,而BS_AG_BLKS_RES设为0,使得手机接收机连续地工作。
将CCCH_CONF设为000。一个未与SDCCH组合的基本物理信道被用于CCCH。
BCCH分配为空或仅包含服务小区的BCCH。手机工作在MM “空闲、更新”状态。
b. 在100kHz~12.75GHz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杂散发射在负载为50Ω收发信机的连接器端测试,对低于限值6dB的杂散发射忽略不计。
SS中功率指示为峰值功率,测试带宽应基于5极同步调谐滤波器并符合表24的规定。
每一个频率的测量将在一个除去空闲帧的TDMA帧期间完成。
表24 测试带宽
频段 滤波器带宽 视频带宽
100kHz~50MHz 10kHz 30kHz
50MHz~12.75GHz 100kHz 300kHz
5.5.3.2 机箱发射
机箱发射对具有天线接头的手机和整装天线手机都适用。
机箱发射测试须在微波暗室或室外测试场点进行。但优选在微波暗室中进行测试。
5.5.3.2.1 手机被分配一个信道(专用模式)
a.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ARFCN中端)。并指令手机输出功率设为最大。
SS指令手机将其信道译码器输出环回到信道编码器输入。
SS在TCH/FS上输出标准测试信号C1。
b. 测试天线靠近手机,在30MHz至4GHz频段内,手机的杂散辐射电平用测试天线与测试接收机测试。
注:在YD1032-2000中,测试范围在30MHz至6GHz频段内,是因YD1032中测的是三次谐波。
c. 测试天线应放置一个适当的测试距离以使得每一个频率上的杂散发射都能检测到。在测试各频率上的杂散发射时,应转动样机以获得最大响应。如果使用微波暗室,则可用预校准法代替置换测试法。
d. SS中功率指示为峰值功率,测试带宽应基于5极同步调谐滤波器并符合表25的规定。
每一个频率的测量将在一个除去空闲帧的TDMA帧期间完成。
e. 改变测试天线的极化方向重复以上测试。
表25 测试带宽
频段 频率偏置 滤波器带宽 近似的视频带宽
30MHz~50MHz ---- 10kHz 30kHz
50MHz~500MHz ---- 100kHz 300kHz
500MHz~4GHz
不包括:(Tx频带)
P-GSM:890~915MHz
E-GSM:880~915MHz
DCS:1710~1785MHz
0MHz~10MHz
≥10MHz
≥20MHz
≥30MHz
(偏离TX频带) 100kHz
300kHz
1MHz
3MHz 300kHz
1MHz
3MHz
3MHz
Tx频带
P-GSM:890~915MHz
E-GSM:880~915MHz
DCS:1710~1785MHz
1.8MHz~6.0MHz
>6.0MHz
(偏离TX频载)
30kHz
100kHz
100kHz
300Khz
5.5.3.2.2 空闲模式
a. 来自服务小区的BCCH信息内容应确保周期位置更新不被激活,且寻呼模式被连续设为寻呼重组,而BS_AG_BLKS_RES设为0,使得手机接收机连续地工作。
CCCH_CONF设为的000。一个未与SDCCH组合的基本物理信道被用于CCCH。
BCCH分配为空或仅包含服务小区的BCCH。手机工作在MM “空闲、更新”状态。
b. 测试天线靠近手机,在30MHz至4GHz频段内,手机的杂散辐射电平用测试天线与测试接收机测试。
c. 测试天线应放置一个适当的测试距离以使得每一个频率上的杂散发射都能检测到。在测试各频率上的杂散发射时,应转动样机以获得最大响应。如果使用微波暗室,则可用预校准法代替置换测试法。
d. SS中功率指示为峰值功率,测试带宽应基于5极同步调谐滤波器并符合表26的规定。
每一个频率的测量时间包括手机收到含有寻呼信道的一个TDMA帧。
e. 改变测试天线的极化方向重复以上测试。
表26 测试带宽
频段 滤波器带宽 视频带宽
30MHz~50MHz 10kHz 30kHz
50MHz~4GHz 100kHz 300kHz
5.6 音频性能试验方法
在整个音频测试过程中,应关闭DTX功能。
5.6.1 发送灵敏度/频率响应
a. 将手机装在LRGP中(见原CCITT建议P.76的附录上I)耳承密合于仿真耳的刃形边缘上(见原CCITT建议P.51)。
b. 用仿真嘴在嘴参考点(MRP)送一个声压为-4.7dBPo的纯单音。
c. 手机的DAI连接SS,操作模式为“音响设备及A/D、D/A的测试”。
d. 在100Hz~4000Hz频段内,用1/12倍频间隔进行测试。
e. 在各个频率,测DAI处PCM比特流代表的输出电平。
5.6.2 发送响度评定值(SLR)
a. 在原CCITT建议P.79表3中列出的14频率上,(频段4至17)分别测发送灵敏度。
b. 灵敏度单位表示成dBv/Pa。根据原CCITT建议P.79的公式4.19b计算频段4至17的SLR,采用表2/P.79调节。
5.6.3 接收灵敏度/频率响应
a. 将手机装在LRGP中,耳承应密合于仿真耳的刃形边缘上。
b. 手机的DAI连接SS,操作模式为“音响设备及A/D、D/A的测试”。
c. SS通过DAI给手机发送一个相当于-16dBmO纯单音的PCM比特流。
d. 在100Hz~4000Hz频段内,用1/12倍频间隔进行测试。
e. 在各个频率,测仿真耳中(耳参考点-ERP)的声压。
5.6.4 接收响度评定值(RLR)
a. 在原CCITT建议P.79表3中列出的14频率上,(频段4至17)测接收灵敏度。
b. 灵敏度表示为dBv/Pa。根据原CCITT建议P.79的公式4.19c计算频段4至17的SLR,采用表2/P.79的加权系数,根据表3/P.79调整。仿真耳的灵敏度必须根据原CCITT建议P.79实际耳的校准表4进行校准。
5.6.5 侧音掩蔽评定值(STMR)
a. 手机的DAI连接SS,工作模式设为“音响设备和A/D、D/A的测试”。
b. SS通过DAI给手机发送编码的一个PCM比特流(No.1即POCSAG码)。
c. 将手机装在LRGP中,耳承要密合在仿真耳的刃形边缘上。
d. 用仿真嘴在嘴参考点(MRP)送一个声压为-47dBPa的纯单音。
e. 对原CCITT建议P.79表2中给出的各个频率,(频段4~17),测仿真耳的声压。
f. 根据原CCITT建议Rec.P79公式8.4计算侧音损耗(dB)和STMR(dB)值,采用表6/P.79中列(3)的加权系数(非密合情形)和4/P.79的LE值(人耳与仿真耳的修正系数)。
5.6.6 电话声耦合损耗(TAL)
5.6.6.1 稳定度储备
a. 在SS中的基准话音译码器的来去通路的环路中插入一个相当最小稳定度边际的增益,并启动任何一声回波控制器。
b. 将一个符合CCITT建议O.131的测试信号在基准话音译码器的数字输入端环路,观察稳定度,测试信号的电平为-10dBmO,持续时间为1s。
c. 若存在用户控制的音量控制器,应设置为最大档。
d. 对手机,将手机放在坚硬平面上,传感器面向平面。
5.6.7 失真
5.6.7.1 发送失真
a. 将手机装在LRGP中,耳承要密合在仿真耳的刃形边缘上。
b. 手机的DAI连接SS,操作模式为“音响设备及A/D、D/A的测试”。
c. 在MRP中输入一个正弦波信号,频率介于1004~1025Hz之间。
调节此信号的电平直到DAI处输出的PCM比特流等效为-10dBmO,此时MRP处的信号电平即为声参考电平(ARL)
d. 输入测试信号,其电平相对于ARL分别为:
-35dB -30dB -25dB -20dB -15dB -10dB -5dB 0dB +5dB +10dB
e. 在每一个信号电平上,用噪声加权滤波器测DAI处信号与总失真的频率之比(见原CCITT建议G.714和O.132)。
测试过程中,声压不得超过+10dBPa。
5.7 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
参照YD 1032-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一部分:移动电话机及其辅助设备中的试验方法进行。但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按本标准5.3.3执行。
5.8 环境条件试验方法
试验样品进行环境试验时,按以下顺序: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温度冲击试验、自由跌落试验、振动(正弦)试验、潮热试验。
环境条件试验后的基本功能、电性能检验项目如表27所示。
表27 环境条件试验后的基本检验项目
功能检测要求的章条号 基本电性能检测要求的章条号
4.2.1.1 4.3.1
4.3.2.2
4.3.2.3
5.8.1 低温试验
试验样品在标准大气试验条件下使之达到温度稳定后,进行外观、结构检查和功能、电性能的初始检测。
5.8.1.1 低温贮存试验
a. 将受试手机关机后用聚乙烯薄膜密封好,放入室温的试验箱中;
b. 调节试验箱温度,逐步降至-30℃,保持4h;
c. 将受试手机从试验箱中取出,立即检查外观。置于标准大气试验条件下恢复2h后,开机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8.1.2 低温运行试验
a. 将受试手机开机后用聚乙烯薄膜密封好,放入室温的试验箱中;
b. 调节试验箱温度,逐步降至-10℃;
c. 待-10℃稳定后,运行2h,进行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检查通常在试验箱内进行。但如果不能在试验箱内检查,必须在拿出之后立即进行上述检查。
5.8.2 高温试验
试验样品在标准大气试验条件下使之达到温度稳定后,进行外观检查和功能、电性能初始检测。
5.8.2.1 高温贮存试验
a. 将受试手机关机后,放入室温的试验箱中;
b. 调节试验箱温度,逐步升高至65℃,保持4h;
c. 将受试手机从试验箱中取出,立即检查外观。置于标准大气试验条件下恢复2h后,开机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8.2.2 高温运行试验
a. 将受试手机开机后,放入室温的试验箱中;
b. 调节试验箱温度,逐步升高至55℃;
c. 待55℃稳定后,运行2h,对受试手机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检查通常在试验箱内进行。但如果不能在试验箱内检查,必须在拿出之后立即进行上述检查。
5.8.3 温度冲击试验
a. 将低温试验箱调到规定的贮存温度-30℃,高温试验箱调到规定的高温贮存温度+65℃。
b. 将试验手机关机后放入低温箱中,在规定的贮存温度下持续2h,在5min内将试验样品移到高温箱内,在规定的贮存温度下保持2h,循环三次。
c. 将手机在标准大气试验条件下放置,直至温度恢复2h后,进行外观、功能以及电性能检测。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8.4 跌落试验
a. 对普通手机1.0m高带电池自由跌落,跌落处为放置在水泥地板上20mm厚的硬木板,跌落后允许电池脱落,但仍可以正常通话使用。
试验样品除面板和装有天线的一面外共跌落5次,其它面朝下均可,有翻盖的手机应将翻盖合上。
进行外观及功能、电性能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磨损是可以的,但不应有裂缝,检验项目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b. 对大屏幕手机50cm高处自由跌落在橡胶或木板上,跌落后可以正常通话使用。试验样品除面板和装有天线的一面外共跌落5次,有翻盖的手机应将翻盖合上。
进行外观及功能、电性能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磨损是可以的,但不应有裂缝,检验项目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8.5 振动试验
将手机固定在振动台上,然后在不工作状态下以:
振动频率:5~20Hz ASD(加速度谱密度):0.96m2/s3
振动频率:20~500Hz ASD(加速度谱密度):20Hz时为0.96m2/s3,其它-3dB/倍频
条件振动,随后观察其外观,做功能和电性能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8.6 潮热试验
a. 将手机放入试验箱内,启动湿热箱电源使箱内温度升到40℃。当手机温度达到40℃并时,加湿并搅拌箱内的空气,当温度达到要求,相对湿度93%时,保持24h;
b. 手机拿出后立即检验外观,然后进行操作和电性能检查,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5.9 可靠性试验方法
可靠性试验的样品应是从经过质量一致性环境试验合格的产品批中随机抽取的。试验方案可参照GB/T15844.3中第6章的有关规定。试验方法可参照GB/T15844.3中第8、9、10章规定的方法执行。
检验项目见表27,并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失效判据
a. GSM制手持式移动电话机的“基本电性能”(见表27)指标不符合环境试验条件的失效判据;
b. GSM制手持式移动电话机全部或部分规定的功能丧失或附属设备失灵;
c. 机械断裂、位移、卡死、失灵,致使主要功能丧失。
5.10 包装
按GB/T 1401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6 质量评定程序
6.1 检验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评定规则包括两类检验:鉴定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
6.2 检验条件
除非本标准或产品标准另有规定,对样本的检验应在GB 2421-89第五章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
6.3 鉴定检验
鉴定检验是对同一型号若干样品进行外观结构工艺、电性能、安全、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等一系列完整的检验,其目的在于确定制造者是否有能力制造符合该标准要求的产品。
当产品进行设计定型、生产定型,主要的设计、工艺、材料、及零部件(元器件)变更后或停产后恢复生产时,均应进行鉴定检验。
6.3.1 样品数量
鉴定检验的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3台。
6.3.2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见表28。
表28 检验项目
序
号
检 验 项 目
鉴
定
检
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
要求的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的章条号
不合格
分类
A组
C组
D组
1 外观 O O - - 4.1.8 5.3 C
2 结构 O O - - 4.1.9 5.3 C
3
功能要求 用户终端业务 O 0 - - 4.2.1 5.4.1 A
4 承载业务 0 △ - - 4.2.2 5.4.2 B
5 补充业务 O △ - - 4.2.3 5.4.3 B
6
发射机
电性能 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O O - - 4.3.1.1 5.5.1.1 B
7 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 O △ - - 4.3.1.2 5.5.1.2 B
8 发射机载波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 O O - - 4.3.1.3 5.5.1.3 B
9 输出射频频谱 O O - - 4.3.1.4 5.5.1.4 B
10
接收机
电性能
坏帧指示性能 O △ - - 4.3.2.1 5.5.2.1 B
11 参考灵敏度 O O - - 4.3.2.2 5.5.2.2 B
12 接收机适用的输入电平范围 O △ - - 4.3.2.3 5.5.2.3 B
13 共信道抑制 O △ - - 4.3.2.4 5.5.2.4 B
14 邻信道抑制 O △ - - 4.3.2.5 5.5.2.5 B
15 互调抑制 O △ - - 4.3.2.6 5.5.2.6 B
16 阻塞与杂散响应 O △ - - 4.3.2.7 5.5.2.7 B
17 杂散发射 O - - - 4.3.3 5.5.3 B
18 音频性能 O - - - 4.4 5.6 B
19 电磁兼容性 O - - △ 4.5 5.7 B
20
环境试验 低温 O - O - 4.6.1.1 5.8.1 B
21 高温 O - O - 4.6.1.2 5.8.2 B
22 温度冲击 O - △ - 4.6.1.3 5.8.3 B
23 跌落 O - △ - 4.6.1.5 5.8.5 B
24 振动 O - O - 4.6.1.6 5.8.6 B
25 潮热 O - O - 4.6.1.7 5.8.7 B
26 可靠性 △ - - △ 4.7 5.9 B
续表28 检验项目
序
号
检 验 项 目
鉴
定
检
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
要求的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的章条号
不合格
分类
A组
C组
D组
27 产品标志、包装、运输 O - - - 7 5.10 C
注: 表中符号“O”为必做项目;“-”为不做项目;“△”为选做项目。
6.3.3 合格判据
当上表所有检验项目均满足产品标准规定时,则判鉴定检验合格.
如果任何一个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则应暂停检验,承制方应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可继续对不合格项目及相关项目进行检验.若重新检验合格,则仍判鉴定检验合格;若重新检验仍有某个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则判鉴定检验不合格.
6.4 质量一致性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是以逐批检验为基础,从产品中抽取样品进行的、用于确定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否保证质量持续稳定的检验。
6.4.1 检验分组
质量一致性检验一般由四个检验组组成。
A组检验(逐批)
B组检验(逐批)
C组检验(周期)
D组检验(周期)
a. A组检验是对一个检验批中的样品或生产的全部产品所进行的非破坏性试验。以证实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A组检验应检查那些最易受生产工艺影响或生产技能变化影响的特性,以及达到预定要求至关重要的性能。
b. B组检验是比A组检验更复杂、需要更多时间的一种检验,它一般也是非破坏性试验。B组检验应检查那些更多地受零部件或设备品质影响而较少地受生产工艺或生产技能影响的特性,以及那些要求特殊工装或特殊环境的性能。当产品受零部件的影响较小时,B组检验通常可与A组检验合并。
c. C组检验是那些依赖于产品设计及材料的特性所进行的周期试验,一般属于破坏性试验。
d. D组检验是一种破坏性试验或要消耗全部或相当一部分设计服务寿命的长时间试验。
6.4.2 检验批的形成
检验批的形成应符合GB 2828中4.5条的规定。
6.4.3 A组检验
6.4.3.1 检验项目
A组检验项目见表28。
6.4.3.2 全数检验
a. 对提交批的全部按表28规定的项目逐个进行检验;
b. 提交批的质量以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表示,可以接收的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协商规定或选用表29推荐值;
c. 在检验过程中,当不合格数小于或等于规定值时,则判定该产品合格,当不合格数大于规定值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表29 不合格数推荐值
不合格分类 不合格数 不合格数 不合格数
A类不合格 2.5 4.0 6.5
B类不合格 6.5 10 15
C类不合格 15 25 40
6.4.3.3 抽样检验
A组抽样方案应按照GB 2828中4.7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从正常检查开始,采用一般检验水平Ⅱ的一次抽样方案。
a. 由产品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
产品不合格分类,A类不合格、B类不合格、C类不合格;
A类不合格:即单位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称为A类不合格,也称为严重缺陷。
B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称为B类不合格,也称为轻缺陷。
C类不合格:单位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者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称为C类不合格,也称微缺陷。
连续批合格质量水平(AQL):分别规定A类不合格、B类不合格和C类不合格的合格质量水平,推荐值如下表:
表30 A组检验合格质量水平
不合格分类 AQL
A类不合格 1.0 1.5 2.5 4.0 6.5
B类不合格 2.5 4.0 6.5 10 15
C类不合格 6 10 15 25 40
b. 按GB 2828查得A组的样本大小n、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c. 从提交批中按抽样方案随机抽取样本,然后进行检查;
d. 当不合格数小于或等于合格判定数Ac时,则判定该产品批合格;当不合格数大于合格判定数Ac时,则判定该产品批不合格。
6.4.4 C组检验
C组检验应在A组检验合格的产品批上进行。
6.4.4.1 检验项目
C组检验项目见表28。
6.4.4.2 抽样方案
C组检验的抽样方案按GB 2829中4.7的有关规定进行,采用判别水平Ⅱ的一次抽样方案类型。
判定数组:根据抽样特性曲线对质量水平的判别能力和对产品质量需要的保护能力确定;
a. 由产品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
产品不合格分类:A类不合格、B类不合格、C类不合格;
不合格质量水平(RQL):推荐值见表31:
表31 不合格质量水平
不合格分类 RQL RQL
A类不合格 50 65
B类不合格 65 80
C类不合格 80 100
b. 根据抽样方案随机抽取样本,按表30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
c. 当不合格数小于或等于合格判定数Ac时,则判定该产品批C组检验合格;当不合格数等于或大于不合格判定数Re时,则判定该批产品C组检验不合格。
6.4.4.3 检验周期
a. 孤立批按产品批进行C组检验;
b. 连续批的C组检验周期可由厂家自定。
6.4.5 D组检验
D组检验应在A组检验合格批的产品中进行。
6.4.6.1 检验周期
一般每年做一次或在指定的批次上进行。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贮存
7.1 编写要求
7.1.1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的起草和表述应符合GB/T1.3、GB5296.1的规定。
7.2 标志
7.2.1 手机上应有商标、型号、IMEI号。
7.2.2 包装盒应有下列标志:
a. 产品的型号和名称;
b. 商标名称、注册图案及产品执行的标准号;
c. 制造厂名、详细地址、产地;
d. 手机的颜色,
e. IMEI号。
7.2.3 外包装箱应包括有小心轻放、向上、怕热、怕湿等标志。标志的图形、尺寸、颜色应符合GB 191的要求。
7.3 标签
7.3.1 产品合格证
产品合格证的编写应符合GB/T14436的规定。
7.3.2 运输包装件内应附有装箱单。
7.4 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应符合GB5296.1的规定。
7.5 包装
包装产品必须有检验部门签发的合格证、产品说明书、附件、备件。
包装规格根据各型号手机不同而不同,具体见各手机的包装材料清单、包装储运说明等文档。
产品应有牢固包装箱,并有防震、防潮措施。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不允许采用对产品有害的材料。
7.6 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雨淋、防震以及安全措施,可用任何工具运输。
7.7 贮存
贮存条件:温度 -30~+65℃
相对湿度 10%~95%
大气压 86~106kPa
贮存方式:包装存放,且周围空气中无酸性、碱性及其它腐蚀性气体和通风干燥的库房中。
附录A:功能表中英文对照
(提示的附录)
A
Add entry to phone 存入电话
Add entry to SIM 存入SIM卡
Alarm clock 闹钟
Anykey answer 任意键应答
Auto Answer 自动应答
Auto Redial 自动重拨
B
Backlight 背景灯
Bar all incoming calls 闭锁所有入呼叫
Bar all outgoing calls 闭锁所有出呼叫
Broadcast message 广播消息
C
Calculator 计算器
Calendar 曰历
Call barring 呼叫限制
Call divert 呼叫转移
Call time 通话时间
Call waiting 呼叫等待
Cancel all diverts 取消所有呼叫转移
Change password 更改密码
Change PIN 更改PIN码
Change PIN2 更改PIN2码
D
Dialled calls 已拨电话
Divert all voice calls 转移所有话音呼叫
Divert If busy 遇忙转移
Divert If no reply 无应答转移
Divert if unavailable 不可接通转移
Divert on/off 转移开/关
E
Ear volume 听筒音量
Emergency calls 紧急呼叫
F
Find by location 按位置查找
Fixed dialing numbers(FDN) 固定拨叫号码
G
Greeting note 问候语
I
Inbox 收件箱
J
Join 加入
K
Keypad tones 按键音
L
Language 语言
Last ten calls 最后十次通话号码
Low battery 电量不足
Low battery warning 电量不足告警
M
Menu 功能表(菜单)
Message alert tone 信息提示音
Missed calls 未接电话
Music tone 音乐类型
Mute 静音
N
Name list 姓名表
Network selection 网络选择
Network service 网络服务
O
One-touch dialing 单键拨号
Outbox 发件箱
Own number 本机号码
Own number sending 发送本机号
P
Phone book 电话簿
Phone lock 电话锁
PIN check PIN检验
Power off 关机
R
Received calls 已接电话
Restrict my phone number 限制本机号码
Ring tone 响铃类型
Ring volume 振铃音量
S
S.C.number 短消息服务中心号码
Searching 查找网络
Security code 密码
Security settings 保密设定
Send DTMF 发送双音多频
Set alarm 设置闹钟
Settings 设置
SIM lock SIM上锁
T
Time format 时间格式
Time setting 时间设定
U
Unavailable call 不可及呼叫
V
Vibrating alert 振动提示
Voice mailbox 语音信箱
Volume 音量
W
Warning tones 警告音
Welcome notes 问候语
Write messages 写信息
附 录 B
室外测试场点及天线布置
测试场点应在一水平或地面上,场点应有一直径不小于5m的地平面,中央一绝缘支柱可在水平面旋转360°,该支柱可将测试样机支出地面1.5m。
测试时应在距样机半波长或3m(取大者)处架设测试或置换天线。在安装和测试时还应特别谨慎,尽量减少测试场点附近的物体或地面的反射对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
当进行辐射项目的测试时,测试天线可用于测量测试样机或置换天线的辐射,这类测试天线应连接一测试接收机,接收机应能够调谐于任一测试频点,并可精确测量其输入端的相对电平。建议测试天线应采用有显著方向性的天线,沿测量轴的天线尺寸不得超过测试距离的20%。
测试接收机性能或辐射性能时,必要情况下需使用置换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天线装在支柱上呈水平或垂直使用,其中心高度应在1~4m间可变。此天线应为半波偶极子天线(谐振于测试频率),或一短偶极子或一喇叭辐射体(1~4GHz),非半波偶极子天线应按半波偶极子天线进行校准。该天线的中心应与它所替换的测试样机的参考点相吻合,此参考点即为样机(具有整装天线)体积的中心或外接天线的连接点。偶极子的最低端距地面应不少于30cm。
置换天线用于接收机测试时,它应连接校准的测试接收机,用于辐射测试时置换天线应连接一标准的信号发生器,测试接收机与信号发生器应工作在被测频率并需通过适当的匹配或平衡网络接至天线。
测试场点应在一水平或地面上,场点应有一直径不小于5m的地平面,中央一绝缘支柱可在水平面旋转360°,该支柱可将测试样机支出地面1.5m。
测试时应在距样机半波长或3m(取大者)处架设测试或置换天线。在安装和测试时还应特别谨慎,尽量减少测试场点附近的物体或地面的反射对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
当进行辐射项目的测试时,测试天线可用于测量测试样机或置换天线的辐射,这类测试天线应连接一测试接收机,接收机应能够调谐于任一测试频点,并可精确测量其输入端的相对电平。建议测试天线应采用有显著方向性的天线,沿测量轴的天线尺寸不得超过测试距离的20%。
测试接收机性能或辐射性能时,必要情况下需使用置换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天线装在支柱上呈水平或垂直使用,其中心高度应在1~4m间可变。此天线应为半波偶极子天线(谐振于测试频率),或一短偶极子或一喇叭辐射体(1~4GHz),非半波偶极子天线应按半波偶极子天线进行校准。该天线的中心应与它所替换的测试样机的参考点相吻合,此参考点即为样机(具有整装天线)体积的中心或外接天线的连接点。偶极子的最低端距地面应不少于30cm。
置换天线用于接收机测试时,它应连接校准的测试接收机,用于辐射测试时置换天线应连接一标准的信号发生器,测试接收机与信号发生器应工作在被测频率并需通过适当的匹配或平衡网络接至天线。
附 录 C
天线耦合器
此设备用来将场强感应到整装天线手机上或用来接收从该类手机辐射的信号。检测机构可使用自己的天线耦合器或根据需要要求生产厂商提供适合其产品设备的相应耦合器。天线耦合器应具有下列特性:
在测试频率上应为50Ω的阻抗;
耦合损耗不超过30dB;
耦合器在要求的功率范围内为线性;
作为频率函数的耦合损耗,在任一所测频率上导致的测量误差不得超过2dB;
在温度范围-25℃~+60℃,耦合器的特性参数不发生变化。
天线耦合器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特性需得到测试机构的认可。
此设备用来将场强感应到整装天线手机上或用来接收从该类手机辐射的信号。检测机构可使用自己的天线耦合器或根据需要要求生产厂商提供适合其产品设备的相应耦合器。天线耦合器应具有下列特性:
在测试频率上应为50Ω的阻抗;
耦合损耗不超过30dB;
耦合器在要求的功率范围内为线性;
作为频率函数的耦合损耗,在任一所测频率上导致的测量误差不得超过2dB;
在温度范围-25℃~+60℃,耦合器的特性参数不发生变化。
天线耦合器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特性需得到测试机构的认可。
附 录 D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
具有整装天线手机的测试
a. 将手机置于微波暗室或室外测试点的隔离支架上。将一连接SS的测试天线也置于微波暗室或测试场点,距手机应至少3m。
b. SS建立与手机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ARFCN的中间),手机应答呼叫,功率控制级设为手机最大功率,时间提前量为0。MS_TXPWR_MAX_CCH设置为最大,对于DCS 1800的POWER_OFFSET参数设置为6dB。
c. 测量接收到的发射机的载频功率峰值。SS对手机发射的突发脉冲的幅度进行采样后,识别出147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序列比特13至14的跃变点,并经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0dB参考。
d. 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功率采样值的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b项中测定的定时参考点。
e. 测量突发脉冲定时。SS将b项中的跃变点与手机接收突发脉冲中相应的切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f. SS指令手机为功率控制的每一级(见表2),重复c至e项。
g. 在频道号ARFCN的高端、低端的频道上,SS设置手机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c至e项。
h. SS指令手机在ARFCN中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末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该发射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0dB参考。
i. SS将h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j. SS将h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k. 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手机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重做h至j项。
l. 将手机转动n×45°,n取值为0~7,每转动一个角度,对h和g项中的所有频道重做c,SS将手机设置为最高功率控制级。
m. 用一副连接RF发生器,谐振于发射频带中部频率(902.5M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替代测试手机。
n. 调节RF发生器的输出功率,重新产生f(最大功率控制级)、g和i项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功率的指示值(W)。将这些值排列成矩阵,矩阵的列代表手机的8种取向,行代表b和f项中的规定峰值,记下发生器传给半波偶极子天线的各个功率的5个频道。即Pnc为记录的功率值,其中n为手机转动取向,c为频道号。
对于每一频号,计算如下:
Pac(输入半波偶极子的功率W)=
Pac(TXdBm)=10lg(Pac)+30+2.15
o. 根据每一频道8个转动方向平均的实际峰值功率(n项中计算所得)可确定相应各功率控制级的实际峰值功率。
同理,可求得h项和k项中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
p. 将另外一个测试样机安装上临时天线接头,并将该接头连接至SS,将测试样机放入气候箱内。
q. 在正常条件下,重新测试b项至k项。对每一频道上一般突发脉冲和接入脉冲的所有功率控制级的功率电平做记录。f项中只在功率控制级10和最小功率控制级进行测试。将o项中得到的测试结果与上述记录比较后可得出临时天线接头的校准系数。
r. 用q中得出的校准系数计算极端测试条件下的峰值功率。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